第404章 设七大军区,天下兵马尽受节制

“军饷粮草皆需双符契合。”

“监军密奏直达天听,都督不得预闻。”

令人意外的是,李翊制衡都督搞得是监军制。

而并不是采取轮换制。

即当几年的河北都督,然后又跑去当江南都督。

李翊是反对这种做法的,

因为他认为这样搞,很容易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

这会极大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人迹关系本来就需要一点点建立和积累。

如果就为了防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通过大量轮换,来防止其积累人脉。

这样当然可以极大程度限制割据,但毫无疑问会削弱军队战斗力。

故对此,李翊选择的还是设立监军,加以监督更好。

陈登忽插言:

“若监军与都督勾结?”

李翊笑示第三卷:

“虎符调兵,过千即需洛阳金符。”

“昔周亚夫细柳营故事,诸公当知。”

关羽颔首,又问:

“然若遇边关紧急,岂不误事?”

“故设急变条款。”

李翊指绢书小注,“倘遇鲜卑破关等急情,可先调兵。”

“但需三日內八百里加急请符。”

赵云似有所悟,又问:

“若都督反叛,家属在京岂不遭殃?”

李翊神色转厉:

“正欲如此!都督家眷皆居洛阳永宁里,由羽林卫‘护卫’。”

“另则……”

他翻出一卷账本。

“此乃各军三年粮饷预算,分文皆由大司农直拨。”

赵云蹙眉:

“若遇战事延长?”

“故设屯田补给的。”

李翊展开末卷,“各军许垦荒田千顷,所产仅补日常耗用。”

“大战军需,仍赖中枢输送。”

满堂寂然中,陈登忽抚髯大笑,好似明白了李翊安排的妙处。

“妙哉!如此一来,纵使都督有反心。”

“无兵符不能调兵,无粮饷不能养士。”

“无根基不能聚民,家眷更捏在朝廷手中!”

说着,又话锋一转,正色道:

“然三者还需制约——”

“刺史掌民,太守理政,都督治军。”

“三方互不统属却需共商要务。”

李翊击掌抚案,连连颔首:

“正是如此,元龙洞若观火。”

“我意更设议事堂:军事问都督,民事问刺史,政事问太守。”

“遇事共议,奏折联名!”

李翊的想法,大致就是设立监军制度。

派遣御史或中郎将监督军务,直接向中央汇报。

然后设立兵符调兵,无中央虎符不得擅自调动超过千人军队。

当然,遇着紧急情况,可以临时调兵。

但也必须八百里加急向中央汇报。

此外,都督必须要留家属在京。

都督家属需定居在京城,洛阳或长安,实为质任。

当然了,以上都不是限制都督的重点。

真正的重点,其实是财政依赖。

军饷粮草统一由中央调配,地方仅保留少量屯田补给。

这一点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州牧制度,使得汉末诸侯割据了。

根本原因就是州牧掌控了地方财政。

只有掌握了地方财政,他便能自己给军队发粮发饷。

那你说地方军队,到时候是感激地方官,还是感激你中央朝廷呢?

那当然是谁给他饭吃,他为谁卖命了。

所以,只要把财政大权与军权严格区分开来。

地方都督,其实是很难形成割据势力的。

根本用不着搞几年一换的任期制度。

其实李翊对权力的控制一直都很强。

关于对全国军队的控制,他认为只要做到一下三点。

那么控制军队便不是难事。

其一,

控制军队的后勤。

控制住军队的后勤,就等于控制军队的命脉。

其二,把握军队的人事任命权。

总而言之,你必须是军队的总司令。

但是军队的副司令,参谋长,

以及下面的各级军长等重要的职位都是必须要中央任命的。

总司令没有任命权,这个权力可以一直往下卡。

一直卡到旅长,团长,营长等等。

其三,

便是像李翊现在这样,把军队分成好几个军区。

这样分出来,就算有一个失控了,也没什么好怕的。

可以调动其他军区的军队过去镇压叛乱。

七大军区既定,众人目光皆聚焦于李翊。

待他揭晓大家伙最为关心的都督人选。

首相陈登轻抚茶盏,率先发问:

“七督人选关乎社稷安危,不知子玉心中可有成算?”

李翊从容展卷:

“雍凉都督一职,诸葛孔明本就在此地抚镇。”

“前又有抵御魏兵之功,我以为短时间不宜大改动,以便为此关中局势稳定。”

“所以仍留诸葛孔明续任,不知诸公可有异议否?”

让诸葛亮继续当雍凉都督,是朝廷最初的既定方略。

这也在众人的意料之中。

此言一出,满堂俱称善。

所有人都表示同意。

此地的牵扯的利益并不是很大。

真正大的,乃是军权最终的河北军。

关羽丹凤眼微眯,沉声说道:

“河北都督乃七督之首,北御鲜卑,南卫京畿。”

“非大才不可胜任。”

话音未落,河北诸将皆屏息。

张郃、徐晃、张辽、王经、孙礼等一众河北系将领,无不翘首以待。

都希望李翊这次依然能够照顾老兄弟,选一个河北系将领去赴任。

在众人的注视下,李翊缓声说道:

“吾保举一人——徐公明可当此任。”

此言一出,举座愕然。

李翊不出意外的,选择了河北系将领。

但令人意外的是,他既没有选战功赫赫的张辽。

也没有选资历老,威望高的张郃。

而是选择了,相对弱势一点的徐晃。

当然,徐晃弱势只是跟其他河北将比。

放在整个大汉军功阶层里,他还是一颗很亮眼的明星的。

当然,李翊这样安排,自然有他的用意。

京中还是需要老将坐镇的。

李翊正色道:

“既无人反对,便暂定徐晃为河北都督。”

“待奏明陛下,若是陛下同意,公明明日即可赴任。”

徐晃闻言,忙作揖表示感激。

“至于辽东都督人选么……”

李翊很快将河北事翻篇,提到辽东问题。

“诸位先看看这封奏疏吧。”

李翊说着,命人取出一封奏疏。

这封奏疏乃是平州牧、镇北大将军吕布上奏给刘备的。

而看落款日期,就是在辽东走私案发生后不久。

众视之,其书略曰:

“臣布顿首再拜,谨奏于陛下:”

“臣本边鄙一武夫,蒙陛下殊遇,李相不弃。”

“委以平州牧之重,镇守辽东。”

“倏忽快二十载矣。”

“昔年并州射猎之壮夫,今已华发苍颜,年逾六十。”

“每揽镜自照,但见目昏齿摇,臂弓渐弛。”

“夜半寒痹屡发,诚恐有负陛下托付之重。”

“辽东之地,北接胡羌,南临沧海。”

“臣初至时,雪深没马,烽燧不绝。”

“尝率铁骑出玄菟,逐鲜卑于白狼山。”

“亦曾泛海东征,立汉帜于带方郡。”

“今幸赖陛下威德,边关宁靖,城郭完固。”

“仓廪积粟可支三岁,甲仗器械皆已修整。”

“扶余、高句丽等遣子入侍,商旅络绎于辽西道。”

“实为百年来未有之安泰。”

“然臣近年每值秋汛,旧创辄发,左臂颤振难止。”

“去岁巡边至襄平,竟坠鞍于冰河,非左右搀扶几不能起。”

“医者言臣筋骨耗损过甚,宜静养不宜劳顿。”

“伏念陛下中兴汉祚,天下初定。”

“辽东虽重,岂乏壮年良将?”

“护鲜卑校尉田豫、护乌桓校尉牵招,镇东将军公孙续皆当世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