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向皇太极献言:“直捣燕京必先攻锦州、宁远,如欲不发兵而得锦州、宁远,应先屯驻广宁,威逼锦州、宁远门户,使明军耕种自废,难以图存,且足粮以供我大清。明军无以立足,必会弃守锦州,退避宁远;周而复止,再退宁远,及至山海关,辽西要地则尽属我大清矣!”
张存仁原为宁远副将,崇祯四年(1631年),他随辽东总兵祖大寿一起修筑大凌城,并驻守其中。
在遭到后金八旗大举围攻后,兵败被迫与祖大寿一起降了后金。
不过,祖大寿是假降,抽了个空子转身就跑回锦州了,而他在降了后,却死心塌地开始为后金效力。
这厮投入皇太极麾下后一直很卖力,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然后学明朝政治架构,也设都察院,位在六部之上,他便被任命为都察院承政。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清军大举来攻,准备剪除锦州外围屏障松山、塔山和连山等几座坚固堡垒,为后续围攻锦州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清军猛攻月余,不仅未能敲掉任何一座堡垒,反而在明军犀利的火炮打击下,损兵折将。
尤其是在松山,明军凭借十余门“新夷大炮”,重创攻城清军,造成马光远、石廷柱两部汉军八旗死伤一千五百余,是为松山大捷(没有孔有德带来的众多火炮,清军损失较原有历史时空更为惨重)。
清军在这些坚垒固堡下碰了一鼻子灰,不仅兵马折损不少,而且明军凶猛的火炮还给清军攻城部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面对明军的坚城大炮,八旗诸部将领皆认为,最好不要主动去碰!
但如何撕开明军的辽西防线,却成了困扰皇太极的一个最大难题。
于是,想要在主子面前表现一番的张存仁便向皇太极上疏献策,建议屯田广宁(今辽宁北镇市),然后以广宁为后勤基地,对锦州实施长期围困。
尽管拼消耗的长期围城战不是皇太极最为期望的攻城方式,他喜欢速战速决,最好是在野战中大规模歼灭明军主力。
但自从洪承畴就任蓟辽总督以来,严令辽东各镇明军不得随意与清军浪战,要依托坚城固垒,利用明军犀利的火器优势,持续消耗清军力量。
在这种情势下,皇太极根本抓不住明军太多漏洞,想要拔掉锦州这根钉子,也只能选择围城这种笨办法。
虽然笨,虽然慢,虽然极大耗费我大清国力,但只要有效,对皇太极来说就够了。
于是,皇太极便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派济尔哈朗出沈阳,前往锦州附近屯田。
不过,他并没有采用张存仁提出的在广宁屯田驻守的建议,而是将目标锁定在义州,这里地势更为平坦,曾经也是明军屯田之地,有一定的农业基础,而且距离锦州更近,粮食物资转运也稍微轻松一点。
清军这边一动,明军立即做出反应。
洪承畴闻报后,令辽东总兵祖大寿、团练总兵吴三桂、分练总兵刘肇基各率所部在锦州、松山一线严密布防阻击,同时调山海关总兵马科率兵一万出关支援。
而清军为了保证义州屯田的顺利进行,集结数千余八旗精锐进抵锦州城外十余里的季家台与白云山之间,防止明军从锦州蹿出,袭杀后方的屯田包衣和汉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