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黄河溃堤疑云,官场比洪水更凶险

朱允熥也几乎是瞬间便想通了,为什么政务处没有采用郑鸿渐和赵清直所举荐的人,反而调了一个没有地方主政经验的河道官员陈铮来担任归德府知府的原因。

如果政务处用了郑、赵二人的心腹,那么这位新知府肯定也会帮着他们“擦屁股”,层层“捂盖子”。

如此一来,政务处甚至可能会完全无法得知具体的受灾真实情况,被蒙蔽于鼓掌之中。

调来一个不受河南巡抚、巡按控制的外人陈铮,才能真正打破河南官场的固有生态与平衡,有利于更清楚、更真实地了解灾区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

政务处的官员们都是一群人精,他们深谙官场之道,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自然深知这一点。

反倒是他,刚开始竟然没有细致地深思这一层,这让朱允熥在心中自嘲了一番。

身为穿越者的朱允熥在这个时代拥有种种超前的优势,但官场上的弯弯绕绕、权谋手腕,还是得向这些经验丰富的老滑头们好好学习才行。

毕竟,后世社会最主要提升的是科技水平、以及人们的眼界与认知层次。

至于官场智慧与权术运用,古人早已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后世也无非是在重复,或者在既有基础上进行细微的演变罢了。

并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由此观之,这个归德府新任知府陈铮没有前来驿站接驾面圣,恐怕并非简单的“事务繁忙”。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心中或许酝酿着上奏弹劾巡抚、巡按或其他上司的想法,但又不确定皇帝对此事的真实态度,因此不敢轻率行事,以免弄巧成拙。

如果他直接跑到归德驿站,在皇帝面前当场告上一状,万一皇帝与郑鸿渐、赵清直之间关系特殊,或者出于某种考量不愿意惩办他们,那他陈铮就等于将自己彻底“搭”进去了,前途尽毁。

毕竟,到了巡抚、巡按这一层级的官员,已然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与皇帝之间存在一些“特殊关系”,特别受到皇帝“宠信”,这一点也不奇怪。

在无法准确摸清皇帝态度的情况下,陈铮当然不敢轻举妄动,贸然行事,只能选择以静制动。

反过来,等到皇帝驾临灾区,亲眼看到了实际的受灾情况,届时皇帝的态度就会变得清晰明了。

若皇帝依然帮着郑鸿渐、赵清直说好话,无意惩办二人,那陈铮自然也会顺着皇帝的意思行事,只管救灾,不管其他的。

否则,他便可以伺机表达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对某些渎职官员进行弹劾。

在官场上混,首要的便是“明哲保身”。

朝廷里的御史们,无论弹劾谁,不弹劾谁,都会先仔细揣摩皇帝的心意。

那些深受宠信的大臣,绝不会有哪个傻子会愣头愣脑地去弹劾他。

若是连这点眼力见都没有,也根本就无法在朝中为官。

当然,由派系斗争,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引发的弹劾,不在此例。

那往往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博弈。

没有特殊原因,偶尔出现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愣头青,往往会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例外。

若是弹劾的官员若干年后最终倒台了,那么这位“愣头青”便会在史书上留下一个敢于与奸臣作斗争的“好名声”。

要不然,便只能成为历史的一粒尘埃,搭上自己的身家前程不说,一家老小都会被害惨!

真正有能力的大清官,都深谙在必要的时候韬光养晦、暂时蛰伏的道理,懂得首先明哲保身,以待时机。

陈铮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身处朝廷中枢之外,对具体情况了解有限。

只要他不愚蠢,不是那种自以为是、不识时务的愣头青,就不会硬来蛮干,做出蠢事。

纵然他心中有着为百姓作主的强烈愿望,也只会先观察局势,顺势而为,而非贸然行动。

这是人之常情,亦是官场生存的必然。

老百姓可能希望官员能一身正气,不顾一切,见到贪官污吏就冲上去与对方拼命,上演一幕幕慷慨激昂的“好戏”。

在民间的戏剧和说书中,也常常上演着这样直截了当、快意恩仇的故事!

但官场上的实际情况,远比老百姓心中那份朴素而美好的想法要复杂得多,充满了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与人情世故。

仅仅凭着心中一时的愤慨与热血,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是根本无法在官场立足并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