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 收割

王翦冷喝一声,调动军魂之力,斩出一刀十余米长的光刃。

“扑!”

米克连人带马被一劈两半,地上出现一道数百米长的沟壑。

陇西骑兵一拥而上,将逐月军团尽数歼灭。

另一边,中央步兵军团也被长城军和禁卫军团团包围。

他们倒是想跑,奈何两条腿怎么也跑不过赵军四条腿。

赵军一路追杀,沿途尸骨遍地,血流成河。

一直从大宛追到大夏,靠近孔雀王朝边境,赵军才停止。

东北和西北战败的消息先后传回孔雀王朝,举国震惊。

两大战神级名将战死,两支军魂军团、三支超精锐全灭,二十多万正规军损失殆尽。

加上中央骑兵军团。

孔雀王朝四支军魂军团,短短几个月内,折损了三支。

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至少一代人,都无法恢复元气。

塞琉古帝国比孔雀王朝好不了多少,其实力本来就在三大帝国中垫底,又在走下坡路,国内很多行省都在闹着独立。

西边时不时还要和托勒密王朝发生大战。

仅剩的一支军魂军团很难撑得住场面。

不过,这些和赵国都没有关系了。

两国处境越艰难,赵国越高兴。

这两场大战获胜,赵国也终于获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

十六年,十月。蔡泽病重,上书辞官,打算回乡归养。

赵括亲自前往探望,君臣交谈了很久。

最后,赵括询问蔡泽,谁能接替他的职位。

蔡泽推举黄歇担任司农之职。

“黄歇是楚国人,曾担任楚国相国,其才十倍于臣,足以胜任司农一职。陛下任用黄歇,除了获得一位大才之外,还能够安抚楚国贵族。

同时向天下士子表明,朝廷选贤举能,不论出身。无论以前是哪个国家的人,现在都是赵国人,都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蔡泽如是说道。

“另外,臣还有一句肺腑之言要和陛下说。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兴建学院,天下读书人会越来越多,文道越来越昌盛。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如果没有足够的官位安置这些读书人,大家便会生出不满。这些不满不断累积,就会对朝廷的统治造成动摇。天下的根基虽然在于百姓,但是帮陛下治理这些百姓的,却是读书人。”

“陛下应该设立一种制度,每年或者每几年,对全国读书人进行一次考核,选拔一部分能力强的读书人进入朝廷。既能对天下读书人进行分化,又能够给剩下的人希望。

回去之后,有家资的会继续努力读书,不至于埋怨朝廷,没有家资的,也会谋求其他生路……”

“还有爵位。赵国现在中低层的爵位发放很多,如果代代都能继承,加上新增的爵位,贵族会越来越多,早晚会把赵国拖垮。

除此之外,贵族的后来生来就是贵族,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很容易不思进取,养成欺男霸女,嚣张跋扈的习惯。对朝廷的统治极为不利。

只有降级继承爵位,才能实现稳定发展。”

“另外,宗室也应该加以限制,不能不管,但也不能给予太多的权利……”

蔡泽说了很多,赵括听的很仔细。

不得不说,蔡泽的眼光确实很长远。

他不仅看到了赵国存在的隐患,还给出了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很粗糙,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完善,很显然是蔡泽加急做出来的。

告老还乡之前,他想最后为赵国做点贡献。

让赵国未来的路走的更顺。

离开蔡府后,赵括立刻下令,召黄歇入京。

十七年,二月,朝廷颁布诏令,取消授官制。

从今以后,从学院毕业的学生,不得直接授官。

学院只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想要做官,需要参加科举考核,只有通过科举考核的人员,才能够授予官职。

赵国人皆可参加科举。

日后科举成绩,将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接着,朝廷宣布。

明年正月,举行第一次科举考核,分为政科、数科、工科、武科。

每科录取的人数不同,多的数百人,少的数科只有几十人。

其中超凡境或者有精神天赋的,可以直接免试。

从军授予副军团长的官职,至于能不能把副字去掉,就要看其功勋以及指挥作战的能力了。

从政直接坐镇一大郡或者一州。

这件事在天下掀起了轩然大波,不过很快大家就想明白了。

当天下各处都开始建学院的时候,这件事已经成为必然了。

因为赵国就算扩张的再快,也不可能为天下二十多所顶级学院的学子安排官位。

赵国的扩张是有极限的,这些学院每年都能稳定给赵国输送上万名人才,远超赵国的需求。

既然如此,只能取消授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