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在开发一种新型船只。”萧何笑眯眯地对辩良说:“那种叫飞剪船的战舰,马上就会有样船开到大洋深处。”

辩良闷闷地看着笑眯眯的萧何,一声不吭。

“试航要是证实飞剪船能够在大洋深处航行,不比现在正在服役的那些战舰要好吗?”萧何依然是笑眯眯,见辩良脸色僵硬,认真说道:“再则,抽调出的那些战舰不也还是在北洋舰队麾下?北洋舰队并没有减少战舰嘛。”

辩良只敢在心里非议:“骗鬼呢!一旦真的改造完毕,因为是非作战用途,到时候肯定是要被划拨到执政府的编制下。”

“是实际需要还是鼠目寸光啊?”吕议也没有吭声,心中想着:“果然还是陆地为主,对海洋缺乏开拓的兴趣,要是我当了皇帝……可不能让偏重陆地的思想成为主流。”

第0980章 可控和不可控

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统治者想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布置了什么政策之后就能得到相应的成效。

吕议认为教育界有那么多的儒家不合适,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亲身感受,更多的是因为拿着“后世”的思想在看待现如今的儒家。

如今的儒家并不是被董仲舒加入了“天人感应”后的儒家,甚至也不是经由“朱程理学”改造后的儒家。

儒家现在正是蓬勃向上的时候,他们讲究“君子六艺”,并且有着很强的进取精神,可是说句很实在的话,儒家的进取很多时候是进取的方向有点怪异,像是吕议就亲耳听到很多属于儒家的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讲述的是儒家求追的理想社会,最令人纳闷的是教课的时候很多时候更像是在拉拢“信徒”。

争取更多人,让更多的人成为儒家一员,这从孔子创建儒家之后就已经成为惯例。估计儒家是第一个知道“人多势众”好处的学派,也是首个明白掌握舆论重要性的学派。吕议反感儒家,他自己也承认是因为带着“后世”的眼光,可是也真的是在出于“治世”考虑。

“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冒险精神,让学子们了解世界。”吕议是小心的进行措词,对着萧何说:“帝国未来还会继续向外开拓,可是国民基本上对外非常陌生,他们甚至不清楚离开自己家乡五十里外有什么。我们或许可以在教育上多增加一些开拓视野的知识?”

萧何本来是要走了,对于吕议请求他留下来聊一聊有点意外,等开始聊之后听到这位殿下谈教育,谈儒家,甚至是谈到了帝国的向外开拓,和未来帝国需要的是一群什么样的国民,一时间竟是有些呆住了。

帝国的教育界大量聘用儒家是经过商讨后的决议,儒家早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形成“人多势众”的趋势,社会上的各个层面都有儒家的存在,他们也大部分掌握着民间的舆论。

儒家掌握舆论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建立起来的,是经过数十上百年的累积,他们曾经多次想要用民间的舆论来影响诸侯国的国策布置,有些成功有些失败,其实哪怕是操作舆论成功儒家也没有因此而有上位的机会,反而是屡次失败就会被诸侯国进行驱逐或是暗中清洗。

若是春秋时期或者是战国早期,因为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不能让自己的名声太臭,看谁不爽基本都是会礼送,礼送不成最多也是驱逐,并不会做出杀掉名士的行为,毕竟杀名士自古以来就是最令人不齿和反感的事情,可是要被破骂祖宗十八代,也会令有才能的人不敢前去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