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岸的司马欣没有多么高姿态,与之本部的将校们互相致意后,率先向蒙恬发出问候。
蒙恬也没有感到多么的受宠若惊,也没有那个必要。
司马欣十分清楚自家王上对蒙恬的评价无比之高,甚至说过只要蒙恬能归属帐下,征伐塞外必定无比顺利,哪怕是日后向西开扩也不再缺乏统军主帅,等等充满期盼性的话。
中华第一勇士啊,不是内战中所谓的“名将”,是在针对异族的战场上获得无比辉煌胜利的将军,吕哲对这种人一直是心存尊敬,先是李牧之孙李左车也是受到这一类的影响才被看重,李左车归属帐下后也一直在致力培养。
身份因为时过境迁改变的两人,他们见面后也没有过多的客套,商谈进兵顺序是其一,最为主要的还是进行必要的沟通,随后大军也在阵阵的号角之中开拔……
第0778章 必要的展现强大
“这么说,真的是战兵尽出了啊。”
两军会合,尽管不是在完全你情我愿的情况下合兵,但毕竟是待一块了,双方的大体兵力构造都要互相知会,也能在进入作战状态可以从容地协商调配兵力。
秦军出战十五万人,出动的是包含一万骑兵和五万弓弩手,余下的七万各种如战车兵、长矛兵、戈矛兵等战兵,二万是辅兵。
军中以弓弩手数量最多,狭隘一点会认为秦军的出兵没有多少诚意,慨因弓弩手就是远远地提供远程杀伤的兵种。可是转念一想那么配置也没有什么错?与胡人交战一定要保持远程杀伤的优势,以远程杀伤兵种为控制战场节奏的主力,其余兵种负责起围堵和必要的防御。
且看秦军部队配置,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司马欣不好问那是早有方案,昂或是临出兵前由蒙恬自行调配。
司马欣为什么要思考这个?若是秦国早有方案,说明无论有无来自汉国的压力秦军都会北上参战,要是出于蒙恬的手笔,那么事情就复杂得多了。
吕哲一直在推崇蒙恬的军事才能,更赞赏蒙恬对于行政上的能力,因此汉国君王想要将蒙恬收纳于麾下在汉国军方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似乎吕哲是想将蒙恬收于帐下却没有做什么动作,不像是对其他人动用阴暗或是光明的手段,这也是很多人所迷惑的。
要是北上的秦军建制单纯出于蒙恬的操作,证明了蒙恬军事上的才能,可是也从某一方面证实秦国并没有完全倾向于与各国合并为一个帝国。
一个还别有心思的秦国是处在即将爆发大战的地缘之边,日后塞外汉军的补给大部分是需要路过秦境或是擦边而过,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也就极多,汉国那边必然是要拿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出来。
华夏军队历来并不怎么进行细化,首先做到相应细化的是秦军,例如该是战兵下一刻绝对不会成为辎重兵,每一名士兵也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而同一时间段的列国军队还没有严格地进行战兵和辅兵的区别。也就是说,相对于秦军的正规化,六国军队兵种混乱且职责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