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哲懂得利用草原吗?他自然是懂得怎么来利用草原,除开继续按照其地域进行放牧,为内地提供牛和马之外,自五年前开始吕哲便已经下令研究怎么利用羊毛,早在三年前就已经研究出一套利用羊毛来纺线的方法,变异版的棉袄也被弄了出来。

羊毛有了用途,草原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就不再只是能够获取牛和马的基地,还是关乎到全国上下获取廉价制衣原料的来源,有了这一用途那么也就能够去掉很多杂七杂八的言论。

另外呢,吕哲可是十分清楚草原的矿场也异常丰富,在广袤的草原上很多矿场甚至就是袒露出来不需要深挖,只是几千年来生活在草原上的胡人不懂得利用,懂得利用的华夏文明也没有深入过草原,最后还是一个叫契丹的族群学习到怎么辨认矿产才利用起来,最后也在草原上建立起不属于华夏文明冶炼技术的文明。

现代的内蒙古有丰富的铁矿和其它矿产,外蒙古的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各国的储备量能列前十,那是多么大的储备量?

长久以来总是有人会说华夏大地领土广袤富有四海什么的,可是华夏大地上的矿产资源说实话真没有那么丰富,很多资源甚至是没有现代工业技术压根就无法开采。领土辽阔不代表物产丰富,甚至是可提供耕种的土地也不怎么样,想要依靠华夏本土的资源达到征服世界,那只有不了解实情的人才会产生的天真想法。

很清楚草原上有着什么东西,吕哲说什么也不会明知道那里有什么而不想去占有。对于他来说,未来在草原上建立起一系列的工业是必然的事情,等待基础工业被建立起来,那就是帝国军队新一轮向外扩张的开始。

而想要达成那些,第一步就是形成对草原的绝对占领……

第0727章 漠南(十三)

利用草原,发展草原,对草原怎么来进行规划,那些东西王贲是全然不懂的。其实不止是王贲,汉军那些将领也是两眼抓瞎,他们是武人,别说是不知道该怎么发展草原,哪怕是本土的建设他们都不懂。

任何时代都讲究个术业有专用,专业的事情给予专业的人才,先秦时期也有这样的认知,甚至是比起现代社会来说还要重视这个方面。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跟知识的传播限制有关,获取知识不易,人能学习到某些知识那是因为有家族传承,普通人能够获取一样知识纯属是天幸,一旦能够得到一项知识怎么又不专注地专研下去呢。

孔丘为什么会为黔首赞颂?不是他教导弟子多么有方,事实上所谓的孔子七十二门徒又有谁真的干成了什么事情,压根就没有嘛。他被赞颂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愿意拿出家族的知识来传播,也十分大胆地拿国家的典籍来教导自己的门徒。由他大规模的传播只有贵族和豪门才有条件学习的知识,打破了知识的垄断。他的那种行为在那个时代是被贵族和豪门家族所忌讳的,因此后面他本人也因为破坏了某种潜规则而被阶层所排斥甚至是敌视。

没有知识也就没有相应的办事手法,野路子也许能够办成那么几件事情,但既是野路子也代表偶然性也难以被借鉴,平民难以有出头之日是因为什么?不就是因为没有相应的知识吗?而那也是社会的现状。一直是到春秋末期的时候,属于豪门和贵族的知识垄断才被打开一个口子,可是能够获取知识的人依然不多。

在时代也有的局限下,任何一个人想要成为全才几乎是没有那种可能性,因此对于“术业专攻”的限制性远比想象中来得厉害。这年头武人学习的就是怎么行军打战,武将家族所拥有和收集的书籍也是专攻军事这一方面,绝对不会去研究怎么治理民生,这样一样除非是迫不得已之下,不然武将根本不会掺和民生建设。同理,文官体系研究的也是怎么去治理民生,不会去专研什么行军打仗。

王氏是武将家族的专攻,因为累世处于高位或许是会接触到民生的治理,可是对于民生的建设绝对不是专业,王贲满脑袋里都是怎么行军打仗,真心是没有想过攻占下哪一块地盘之后该怎么经营。

当然,凡事都存在例外,像是同样为武将家族的蒙氏,他们就是那种既研究行军打战也对民生治理有涉及的家族。因此在蒙氏家族获取对北境的实际控制权之后,蒙氏家族不但能指挥军队与北方的胡人作战,也能开发地方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