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方支书的生意经,机遇期

林汉阳觉得在小集体企业上班没前途,受到于浩的启发,他也想让老婆在城里开一家家具店。

方唯统统都答应了,赊货可以,但只限于第一批货。只有当第一批货款结算清楚了,才能发第二批货。

后续的供货原则会一直这样。

这是因为于浩和林汉阳还会在厂里干下去,其他的人就没这个待遇了。

比如像一些回城的知青,也有人动了这个心思。但厂里不会给他们赊货,做经销商得先拿出来一笔钱进货。

这天上午。

方唯在办公室见到了姜霞。

“姜霞?咱们可是有年头没见了啊,请坐。”

姜霞是较早招工回城的知青,在省城的一家机械厂上班。

两人多年没见,对方的到来倒是给了方唯的一个惊喜。

“方支书,我小叔子回城之后没事做,我和男人想给他找点事情,然后想起了咱们的竹器厂。”

姜霞是为家人来的,竹器厂的产品在省城很畅销,她和男人一商量,决定帮小叔子开一家家具店。

她亲自来找方唯倒不是为了赊货,而是有另外一个请求,希望厂里能回收滞销货。

“这个恐怕不行,因为没有先例。如果大家都这么干,那么厂子的压力就太大了。”

方唯鉴于自己和吴迪的关系,很耐心的和姜霞解释了一番。

这个要求的确有些过份,做生意一点风险都不想担,那怎么可能?厂家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他不能开这个口子。

姜霞明显不懂生意上的事情,原本以为很简单的一件事,没想到还这么麻烦。

她的情绪有些低落,随即起了离开的心思。

“姜霞,你难得回来一趟,先别急着走。我陪你去队里看一看,这几年队里的变化还是蛮大的。”

方唯看到对方的神态,就知道她在想什么。

于是他主动开口,拉着姜霞去了二队的地盘转了转。以前的老村子已经不复存在,残留的几口井还能依稀想起之前的模样。

原来的宅基地变成了鱼塘,知青宿舍还在,但已是人去楼空。

以前二队的一些老旧设施都已拆除,整个大队的社员们集中住在了【新民居】。一排排气派整洁的房屋给姜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她感叹不已。

中午。

方唯带着姜霞去食堂吃饭,特意让大师傅做了两道好菜。

“姜霞,做生意讲究细水长流,哪个店铺还没有一点积压商品?为了回笼资金,积压商品可以打折销售,另外厂子还可以帮你们调剂商品。”

方唯一边吃饭,一边和姜霞说了一下开店做生意的门道。

现如今,个体经济刚刚冒头,大哥不说二哥,大家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几个人正经会做生意的。

方唯和对方讲了资金周转的窍门,打折销售积压品是惯例,目的就是为了回笼资金。

还有,在甲地滞销的商品或许在乙地卖的很好。这个时候厂家就可以出面调剂,信息共享,避免资源的浪费。

“方支书,听你这么一说,原来做生意还有这么多的门道啊。我明白了,回去之后会和他俩说清楚的。如果他们还是愿意做这个生意,届时还请你多关照。”

姜霞能说出这番话已经很不容易了,她哪里知道方唯的点拨价值万金。

现在的个体经济只是刚刚冒头,没有经验可循,很多人只是凭着感觉在做事。在这野蛮生长的年代,除了胆大心细之外,如果还能掌握一点做生意的技巧,那简直是无往而不利。

姜霞并未完全听懂方唯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她却牢牢地记在心里。吃过饭,方唯让人把姜霞送去了县城,她乘坐长途班车去了陈州。

说实话,个体经济的逐渐放开,给城里大量的闲散人员和返城知青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有不少从瑶岭公社回去的知青,开始和五金厂以及竹器厂联系,在当地销售二者的产品。当时来插队的知青来自五湖四海,无形中帮助两家厂继续开拓了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