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从小有志向,鱼塘

这些年他救过不少人,所以感触更深。

现在小家伙想跟自己学习医术,他愿意倾囊而授。至于对方能不能学到手,这就不是他所能空知的。

“好啊,好啊!我现在就去写作业。”

方鸿斌高兴的回应了一句,然后一溜烟跑进屋子写作业去了。

孙道人和方唯相视一笑,两人谁也不知道这孩子是一分钟的热度,还是真的想学医术。

稍后盘莲花下班回来,看到儿子正在专心的写作业还挺纳闷,这小子莫非突然开窍了?后来方唯给她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她才恍然大悟。

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她也不反对斌斌跟孙道人学些东西。

翌日。

方唯吃过早饭,就去了各生产队清理出来的旧宅基地查看。

各队以前的老旧房屋全部拆除完毕,并进行了清理,现在看着就是一片一片的空地。清理工作耗时很久,直到现在才彻底完毕。

“支书,二队他们打算在清理出来的空地上培育蔬菜种子,一队他们想搞鱼塘,各队的想法都不一样高。”

赵金生陪着方唯在各生产队转了转,并给对方介绍了相关的情况。

清理出来的空地作为农田并不是太好,恐怕需要经过多年的耕种才能恢复地力。其实搞鱼塘就不错,大队的水力资源丰富,大概需要开挖一小段水渠,就能满足生产所需。

“回头召集各队队长开个会,尽快拿出一把办法来。”

方唯没有一言而决,而是准备开会让大家来讨论。

最后再根据大家的意见做出选择,不会各唱各的戏,选择一个选项即可。

来都来了,方唯趁着这个机会顺便去各队的知青宿舍看了看,和知青们聊了聊。绝大部分的知青还是能安于现状的,之前的高考全大队一共才考走了三个人,大部分人都留了下来。

这两年招工回城基本上停滞,一些有想法的知青去了竹器厂和五金厂,还有一些扎根农林生产一线,已经成为了队里的中坚力量。

队里的政策是结婚就给分房,无论是知青和本地人结婚还是知青之间互相结合,都符合这条政策。

知青新民居工程竣工后,还有不少空置的房屋,就是给年轻人准备的。如果以后房屋不够分了,队里还会投入资金进行小规模的修建。

“方支书,实际上我们慢慢也想通了,回城又怎么样?要是没有好工作,收入还远远比不上在队里,那么我宁可呆在这边。”

过年的时候,方唯给队里所有的知青都批了探亲假,让他们回家去和亲人团聚。

去年队里的分红创了记录,平均每个人能拿到1200元现金,哪一个知青回家不是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

别的地方的知青之所以闹着要回城,那是因为当地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甚至连基本的饮食住房和医疗需求都无法满足。

而下塘大队恰恰相反,除了基础设施没法和城市比,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幸福感可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比如像之前招工去了矿场的知青,就很后悔。整天呆在荒山野岭不说,工作强度很大还有一定的危险性,真不如呆在下塘大队的时候。

好与不好都是比较出来的,通过春节的探亲,很多知青反而没那么想回去了。

“你们不用多想,要不了一两年大家都能回城,我就怕到时候你们当中的有些人不愿意回去。其实呆在农村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队里的经济能搞上去,让大家都得到实惠。”

方唯感到很欣慰,目前唯一的不稳定因素就是这帮知青,只要他们能稳定下来,队里就不会出现什么乱子。

还有,有些知青都老大不小了,也都在知青里找了伴儿。甚至有些知青的孩子都老大了,居然还没有领结婚证。

方唯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反正在队里上托儿所和小学不受影响,上中学肯定就会有麻烦。

这事儿他只能交给妇女主任去做女知青的工作,效果怎么样不必在意,反正距离知青大规模回城也没多长时间了。

晚上。

于浩两口子带着孩子来方唯家里吃饭,关崇阳和孙道人也来了。

说到知青的事儿,于浩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走了,现在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我就呆在竹器厂做事,肯定比回城进厂当工人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