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司马懿痛失街亭,仲达挥泪斩驸马

他声音压得更低,“我等还背负着灭族之仇,此时内斗,徒令诸葛亮得利。”

司马孚赧然垂首:

“二哥深谋远虑,小弟不及。”

司马懿遥指远方:

“速派细作密切关注街亭战况。”

“再令邓艾引轻骑三千,暗中尾随夏侯楙部队。”

“若见形势不妙,可相机接应。”

“丞相既疑夏侯楙之能,何又遣兵接应?”

司马孚不解。

司马懿喟然叹道:

“……公私须要分明呐。”

“夏侯楙虽可能成为政敌,然今同为魏臣,当共御外侮。”

“若因私废公,岂不与国贼无异?”

“三弟你要知道,齐强魏弱。”

“我魏国比之齐国弱小太多,若不为大局计。”

“灭族之仇,便真的遥遥无望了。”

言毕,挥手令司马孚速去安排。

另一边,夏侯楙与王平引兵至街亭。

但见四野开阔,山峦起伏。

夏侯楙纵马环视,仰头大笑: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齐贼如何敢来?”

王平蹙眉谏道:

“驸马虽言齐兵不敢来,然用兵之道,贵在谨慎。”

“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

夏侯楙扬鞭指道:

“当道岂是下寨之地?”

“汝且看,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

“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正可就山上屯军。”

王平神色凝重,再谏:

“……驸马此言差矣。”

“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

“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

“倘贼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

夏侯楙仰面大笑,声震山谷:

“汝真女子之见!岂不闻兵法云:”

“凭高视下,势如劈竹。”

“若贼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王平耐着性子解释:

“末将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

“今观此山,乃绝地也。”

“若贼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夏侯楙面露不屑:

“汝莫乱道!”

“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若贼兵绝我汲水之道,我军将士岂不死战?”

“以一可当百也。”

“吾素读兵书,父亲在世时常说我兵法韬略远胜于他,汝奈何相阻耶!”

二人争执间,忽见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

惊慌报说汉兵已至。

王平见情势紧急,再次请命:

“若参军执意在山上下寨,请分兵与我。”

“自于山西下一小寨,成掎角之势。”

“倘齐兵至,可以相应。”

夏侯楙冷哼一声:

“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

“待吾破了贼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

言毕,再不理会王平,自顾传令军士在山上筑寨。

王平只得引五千兵离山十里下寨,连夜画成地理图本,差心腹星夜驰往祁山大寨禀报司马懿。

却说夏侯楙在山上督促筑寨,副将张韬进谏:

“……驸马,山上虽地势高峻,然水源甚远。”

“若被齐军切断水道,恐生不测。”

“不若分兵守山下要道,乃为上策也。”

夏侯楙不待他说完,便叱道:

“汝亦欲效王平怯战耶?”

“吾熟读兵书,深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理。”

“诸葛亮若来,正可一举破之,汝等何必多言!”

张韬不敢再谏,唯唯而退。

夏侯楙自得地巡视山势,对左右道:

“昔年父亲战死于河北,今日我便要在此山雪耻。”

“教齐贼知我夏侯家厉害!”

寨栅初成,夏侯楙便命军士多竖旌旗,虚张声势。

然后期待诸葛亮的到来,好一雪夏侯家的耻辱。

时诸葛亮在大寨中,召李严至帐前,吩咐道:

“汝可引精兵三千,前往街亭探路。”

“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先回来报我。”

李严领命而去,不一日回营复命,禀道:

“都督,街亭果有魏兵守把。”

“旌旗严整,营寨连绵。”

诸葛亮轻摇羽扇,神色凝重:

“司马懿亦知街亭乃咽喉之地,遣重兵把守。”

“看来吾要与他在街亭一较高下了。”

遂传令各营整军备战,准备强攻街亭险要。

见诸葛亮已经做好在街亭与司马懿一较高下的准备。

李严却笑道:

“都督何故自堕志气耶?我料街亭十分易取。”

诸葛亮闻言诧异,目视李严:

“街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汝安敢出此大言?”

李严近前一步,详细禀报:

“严亲自哨见,魏军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

“虽据高临下,然孤悬山巅,水源遥远。”

“若断其汲道,不战自乱也。”

诸葛亮闻言大喜,羽扇轻拍掌心:

“妙哉!吾高估司马懿矣,竟犯此兵家大忌。”

随即召众将议事。

张郃闻讯,慨然请战:

“机会不可失,郃愿为先锋,先破山上之敌!”

诸葛亮暗赞张郃善抓战机,当即准允:

“将军勇猛,正可当此任。”

“然须谨慎,先探虚实。”

是夜,天晴月朗。

汉军直至山下。

张郃引精骑巡哨一周,果见魏军尽屯山上。

寨栅虽严,却孤悬山巅,不由暗笑魏将无知。

巡毕回营,禀报诸葛亮:

“魏将确屯兵山上,自陷绝地。”

“然其布防严密,不可急攻。”

诸葛亮颔首,谓众将道:

“彼据高地,若强攻必损兵折将。”

“不若围而不攻,待其自溃。”

遂使人打听守将姓名。

不多时,探马回报:

“守街亭者,乃魏国驸马夏侯楙也。”

诸葛亮莞尔:

“原是此徒有虚名之辈,乃庸才野鸭耳!”

“司马懿用如此人物,岂不误事乎?”

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

探马答说:

“离山十里,有王平引五千军安营。”

诸葛亮羽扇轻指地图:

“王平乃宿将,知兵善战。”

“若我军攻山,彼必来救。”

遂传令:

“庞德引一军,伏于要道,挡住王平来路。”

“马岱、张郃各引兵围山,先断其汲水道路。”

“待魏兵自乱,乘势击之。”

当夜,调度已定。

次日天明,三路军马悄然而动。

庞德先引兵绕道而去。

张郃、马岱各率大军,漫山遍野围将上来。

夏侯楙在山上望见汉兵旌旗严整,围得水泄不通。

却不惊慌,反大笑谓左右: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遂传令诸将:

“但见山顶红旗招动,即四面杀下,教齐军有来无回!”

张郃在山下勒马耀武扬威,高声挑战:

“夏侯驸马!汝既为名将之后,何敢龟缩山上?”

“可敢下山与某一战!”

魏兵皆久闻张郃威名,见其骁勇,尽皆丧胆,无人敢应。

副将张韬谏曰:

“将军,齐军断我水道,军士已渴。”

“不若趁士气未堕,突围与王平将军会合。”

夏侯楙大怒,叱道:

“汝何怯也!吾已布下天罗地网。”

“待齐军攻山,红旗为号。”

“四面齐下,必获全胜!”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

夏侯楙立于山巅,见汉军围而不攻,心下焦躁。

乃挥动红旗,欲令将士冲杀下去。

然军中将士面面相觑,无一人敢动。

皆因畏惧张郃威名,又见汉军阵势严整。

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夏侯楙见状大怒,厉声喝道: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尔等竟敢违令?”

当即拔剑,斩杀二将。

血溅帅旗,众军惊惧。

副将张韬急谏:

“将军息怒!将士非不敢战,实是……”

话未说完,夏侯楙已瞪目叱道:

“再有敢言退者,斩!”

众军只得勉强整顿,鼓噪下山。

汉军阵中,张郃见魏兵冲下,笑道:

“穷寇来矣!”

于是,令旗一挥。

汉军端然不动,弓弩齐备。

魏兵冲至半山,见汉军阵势森严,竟又逡巡退去。

夏侯楙在山顶看得分明,气得几乎吐血。

然见事不谐,只得改令:

“紧守寨门,以待外应!”

心中已经暗盼着王平能够引兵来救。

却说王平在十里外扎营,见街亭山上烽火连天。

知夏侯楙被困得急,于是急引军来救。

行至半路,忽见一军拦住去路,为首大将正是庞德。

庞德横刀立马,喝道:

“王平止步!”

“诸葛都督有令,街亭已困。”

“尔速退去,可保性命!”

王平怒道:

“吾是军人,岂有见死不救同袍之理!”

话落,挺枪直取庞德。

二将战在一处,刀枪相交,火星四溅。

战约二十回合,王平力渐不支。

又见汉军援兵渐至,只得虚晃一枪,引军退去。

山上魏军自辰时困至戌时,烈日曝晒,滴水未进。

军士唇裂舌燥,饥渴难耐。

忽有军士发现山腰有细流,争相取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