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着

李翊这说罢免就罢免,饶是刘备一开始也没想到,他一次会罢免这么多人。

李翊摇了摇头,不容妥协道:

“……陛下,法不容情。”

“今姑息一人,明日便有十人效仿。”

“待科举已成大势,再招贤纳士不迟。”

刘备默然良久,终道:

“……唉,便依卿言罢。”

次日,李翊再出重手。

将阻挠科举最甚的幽州刺史下狱查办,其党羽纷纷落马。

同时颁布《科举推行令》,明定奖惩:

推行有力者,不拘品阶,破格提拔。

敷衍塞责者,虽皇亲国戚,亦严惩不贷。

各地官员见朝廷动真格,再不敢怠慢。

学馆纷纷设立,乡试如火如荼展开。

寒门士子欢呼雀跃,称颂“:

陛下圣明,李相刚正”。

有趣的是,那些最初被罢黜的官员中。

有人痛定思痛,令子弟刻苦攻读。

竟也通过科举重返仕途,此为后话。

总之,在李翊的坚决贯彻下,科举总算是走向正途。

诏书传至各州郡,天下寒门士子奔走相告。

携书负笈,千里迢迢奔赴洛阳。

时值章武十年,仲春。

洛水两岸杨柳吐绿。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尽是赴考学子。

有骑驴的寒士,亦有乘轿的富家子弟。

更有徒步而行的布衣书生。

沿途客栈爆满,酒肆生意兴隆。

连道旁卖炊饼的老翁都忙得不可开交。

“听闻今年应试者逾三千人,洛阳城内一房难求啊!”

茶棚下,几个书生边歇脚边议论。

“可不是么,我家书童提前半月来京,竟只能租得城东一柴房暂住。”

正说话间,

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官兵护着几辆马车疾驰而过。

“那是何处官员?”有人问道。

茶博士边斟茶边笑答:

“客官外地来的吧?那是内阁首相李翊李大人的车驾。”

“近日为着科举之事,李相爷连日出入宫中,与陛下商议大计呢。”

众人闻言,皆起身肃立,待车驾远去方才落座。

人群中,有个青衫少年独自坐着。

他面容清瘦,目光如炬。

腰间佩剑,却不似寻常书生。

他默默饮尽杯中粗茶,留下两文大钱,背起书箱继续赶路。

洛阳城内,万人空巷。

科举考试前三日,京城九门涌入考生及随行人员数以万计。

客栈早已客满,许多人家腾出空房租赁,价格翻了几番仍供不应求。

纸墨笔砚店铺前排起长龙,书坊里历年试题被抢购一空。

连代写家信的摊子都兼做起考前辅导的营生。

城南贡院外已搭起无数帐篷,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状元糕诶,状元糕!”

“吃了必中状元哟!”

“文昌笔,文昌笔。”

“孔圣人开过光的!”

是夜,李翊微服巡访至贡院外。

见如此盛况,捋须微笑。

随从问道:“相爷因何发笑?”

李翊背着手,唇角笑意不减:

“我笑商贾机巧,借科举牟利。”

“然转念思之,若非陛下开科取士,洛阳安得如此繁荣?”

“强兵富民,本就是相辅相成啊。”

那随从见缝插针地说道:

“这些都是相爷您多年的功劳,若非您一时操持此事。”

“国家安能将科举推行下来。”

李翊笑着摇了摇头,笑意直达眼底。

“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微末的小事,不求世人记住。”

“倘若侥幸,后人再提到老夫之时。”

“说李某确实为百姓做了一点实事,那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大考之日,晨钟未响。

贡院外已是人山人海。

兵士持戟而立,维持秩序。

“诸生听令!按籍贯列队,查验身份后方可入场!”

礼官高声呼喊。

一名青衫少年排在天水郡的队伍中,前后多是年长之士。

有人见他年轻,笑问:

“小兄弟年几何?便来应试?”

少年剑眉星目,朗声拱手答:

“虚度十八春秋。”

“闻圣天子不拘年齿取士,故来一试。”

众人皆惊讶不已。

正议论间,忽听鼓乐齐鸣,一顶八抬大轿抵达贡院正门。

原是内阁首相李翊身着紫袍玉带,步出轿门,众官员齐齐躬身行礼。

“恭迎相爷监临!”

“恭迎相爷监临!!”

“……”

李翊登上高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朗声道:

“诸生静听!今日圣上亲临贡院,特为尔等鼓劲!”

话音未落,

但见黄罗伞盖迤逦而来,刘备竟亲自驾临。

万众跪拜,山呼万岁。

刘备颔首,温言道:

“朕起身布衣,知民间疾苦。”

“今开科举,惟愿野无遗贤。”

“诸生尽展所学,勿负平生志气。”

言毕,登楼观考。

李翊遂大声宣读考场规则:

“诸生入号舍后,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挟带纸条。”

“不得左顾右盼……”

“违者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钟鸣三响,考生们鱼贯入场。

那名青衫少年也找到地字柒拾叁号舍。

整理笔墨,静待试题。

日上三竿,试题牌高悬:

《论强兵与富民孰先》。

号舍内顿时响起一片嗟叹之声。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关乎国策方向,答不好便会触怒天颜。

尤其当今相爷的治国论,相当独到。

与古人有类同之处,却不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相当难得考题。

而这么难的考题,正是李翊亲自出的。

全国的考卷,其实全都是李翊编写的。

而题目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李翊是反对后世那种八股文取士的。

思想一旦被禁锢,就注定会落后。

这也是李翊用人的原则,

鼓励手下人自由竞争,谁优秀谁上位。

青衫少年略思片刻,嘴角微扬,研墨铺纸,挥毫落笔。

“学生闻之:兵者,国之利器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利器无根本则不立,根本无利器则不固……”

“昔齐桓公富国强兵,九合诸侯,非先富而后强耶?”

“然秦孝公变法图强,卒并六国,似又强在先而富在后。”

他笔下生风,纵横捭阖,既引经据典,又联系当下:

“今陛下初登大宝,天下初定,宜轻徭薄赋使民富裕。”

“然诸侯未完全臣服,边关烽火时起,强兵亦不可缓。”

“窃以为强兵与富民,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孰先孰后,当审时度势。”

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气呵成。

最后写道:

“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鉴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复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将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于民,强民以兵’之策,确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并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态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廪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黩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于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于农,修械屯田。”

“于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于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糖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将军出关中,陛下自将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谷也。”

“强兵者,收获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啧啧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着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着。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于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态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随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注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https://u。手机版:http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