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着

方一坐下,又一人起身:

“即便寒门得中,无家族奥援,仕途岂能顺畅?”

“学生不解,请相爷为学生解惑。”

“科举及第者,皆为天子门生。”

李翊正色答道,“陛下将亲授官职,考绩升迁。”

“一切以能力为准,不问出身。”

他目光忽视崔曜,笑道:

“闻崔公子才学出众,可惧与寒门同场较技?”

崔曜年轻气盛,当即扬首:

“学生不才,愿与任何人比试!”

“善!”

李翊抚掌,“今日便请诸位作策论一篇,题目是《论治河北水患》。、”

“最佳者,本相可破例提拔。”

“亲自将他荐于陛下殿前,破格录用。”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无人料到李翊会突然开展考试。

有的人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今天有考试,他们昨天就该恶补一下功课。

毕竟这场考试,是直接一步登天、平步青云的机会。

两个时辰后,文章收齐。

李翊当场阅卷,堂下鸦雀无声。

每一个人都屏气凝神,堂内静的针落可闻。

当他读到一篇字迹工整的文章时,不禁点头。

文中所提治理水患之策,既承古法,又有新意,切实可行。

“清河县士子,赵深。”李翊抬头,“何在?”

后排一布衣青年迟疑起身:

“学生在此。”

众人侧目,见其衣衫虽旧,却气度不凡。

“汝文中言:‘导水于沙丘之地,蓄而为湖,旱可溉,涝可蓄’,此想法从何而来?”

赵深恭声答:

“学生家乡常遭水患,故常年观察水文,此策乃多年思索所得。”

“且学生曾实地勘察,发现邺城以北确有地势低洼处,可作蓄水之用。”

李翊又问几个问题,赵深皆对答如流。

旁观的崔曜面色渐沉。

最终,李翊宣布赵深策论最佳。

当即赠钱五千,以为鼓励。

并当着众人的面宣布:

“科考面前,人人平等。”

“有才者,虽布衣亦可晋身。”

“无学者,虽世家绝不录用。”

消息传开,河北寒门士气大振。

李翊毕竟对河北的掌控力很强,亲自去了一趟后,便轻松稳定住了这里的局势。

没过几天,便回去了。

回洛阳途中,有幕僚问李翊道:

“相爷特意褒奖寒门,这样做是否过于刺激世家?”

李翊遥望远处田野,摇手指道:

“你看那田中之禾,有杂草争肥,则稻苗不壮。”

“治国亦然,若世家垄断仕途,则国家不得真才。”

“今陛下三兴汉室,正当除旧布新。”

“然世家根深蒂固,恐生变故。”

“故需刚柔并济。”

李翊有条不紊道。

“吾已请陛下下诏,科举中第者,其家族可免三年徭役。”

“推荐寒门中举者,亦有奖赏。”

“如此,开明世家或会转变态度。”

幕僚叹服,“相爷深谋远虑,可若有顽固不化的呢?”

对此,李翊没有回话,只是以沉默应对。

那幕僚便不再继续追问了。

初试之日,各地考场外人群涌动。

京畿考场前,一老者颤巍巍送孙儿入场:

“我老李家三代为农,今竟能参与选官。”

“无论中与不中,皆感皇恩浩荡。”

由于科举考试可以不论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只是来凑个热闹,重在参与。

甚至连没读过几篇书的人都来参加考试了。

因为这个新推行的制度,对老百姓来说太过新鲜了。

有路人在旁边笑道:

“那你可撞大运了,你们与当今相爷是本家,说不定给你破格录取了哩。”

“胡说!”

立马有路人出声反驳,“朝廷的诏书都下来了,说好科举是公平公正的,哪有走后门的可能。”

徐州考场外,

有富家子带着书童仆役,携精美食盒参考。

亦有寒门子弟怀揣干粮,独自赴考。

不过科举新政推行之初,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诏书下达州郡,

要求各地设学馆、开乡试,选拔人才赴京会试。

然各地官员阳奉阴违者甚众。

“什么不论门第,唯才是举?”

“若让寒门子弟与吾等同朝为官,成何体统!””

徐州刺史府内,几个官员聚饮时愤愤不平。

“刺史已上书朝廷,言徐州去岁逢山贼作乱。”

“内乱方平,不宜骤行新政,请缓三年施行。”

“善!倘各地若皆如此,这科举便名存实亡矣。”

类似的情形在其他州郡等地同时上演。

一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暗中串联,以“地方特殊情况”为由拖延科举推行。

消息传回洛阳,李翊震怒。

次日早朝,御史大夫出班奏报各地推行科举受阻之事。

刘备眉头微蹙,却只温言道:

“新政推行,难免有些阻碍。”

“诸卿有何高见?”

朝堂上一片寂静。

许多官员眼观鼻鼻观心,实则暗中观察皇帝与首相的反应。

李翊出列,声如洪钟:

“陛下,科举取士乃国之大计。”

“既有阻挠者,当以国法论处!”

刘备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难处,还须体察,不可妄断。”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国法不容轻慢。”

“臣请旨彻查各地推行科举不力者,以正朝纲。”

刘备颔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过严苛,给人以改过之机。”

“臣领旨。”

李翊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不少官员纷纷低头。

这个感觉众人再熟悉不过了。

经典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朝堂上,至少在刘备一朝,

一直都是刘备与李翊君臣的“二人转”。

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时就是如此,

刘备扮演他一贯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后,也开始着手动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连罢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举,有负圣恩”。

更有朝中两位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边远郡县。

一时间,朝野震动。

“李相这是要借科举之名,清除异己啊!”

散朝后,几个官员在偏殿窃窃私语。

“嘘!慎言!”

“没见连皇亲国戚说情都没用么?”

“听说陛下虽未明确表态,却将御笔赐予李相,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陛下仁德,不欲严惩。”

“李相刚厉,执法如山。”

话未说完,

忽见李翊走来,众人顿时噤若寒蝉。

李翊冷眼扫过:

“诸公似有闲情逸致?不如多想想如何为陛下分忧,推行新政。”

“是是是,相爷说的是。”

众人唯唯诺诺而退。

许是多年不曾见过李翊的手段,让众人忘了李翊不是不愿开刀,而是一直主张以和为贵。

在许多人看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那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见谁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

除皇帝外,那一定是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人,

王莽、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们下场、风评是怎样的自不必说。

即便是历史上的曹操,也没有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曹操在历史上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克制的。

而对比某三国里的大佐曹操,

他的形象塑造,就是怎么狂、怎么洒脱怎么来。

可以让名士给自己当马夫,当脚垫子。

可以因为一时的喜好,就随意杀死一个守大门的。

这时会有人说,以曹操的权势,杀死一个守大门的有什么不可以?

确实是可以,

但杀一般来说,都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曹大佐给出的理由是“这就是我的规矩”。

在很多中二少年看来这很酷。

因为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其人的一瞬之间。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

你越是滥用权力,越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还是那句万变不离其宗的话,权力本质是人的认可。

所以那些真正高明的政治人物,都是不喜欢随意去收拾别人的。

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很多。

所以朝中许多人的一些毛病,李翊都是可以包容的。

李翊都快满五十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子了。

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顶撞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复你,甚至杀了你

是中二少年才会干的事。

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即便是一个与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交往。

他也会优先看这人的价值,然后再谈生存合作。

……

是夜,皇宫内烛火通明。

刘备轻抚着一封密奏,对侍立一旁的李翊叹道:

“一日罢八员大臣,朝野皆言朕纵容首相专权矣。”

“坊间还有人说,李相这是借科举之名,排除异己。”

“所以朕今晚召你来,就是想劝你悠着点儿。”

“别一次性搞得太过激了。”

李翊躬身道:

“……臣甘愿担此恶名。”

“科举乃国之根本,若非雷厉风行,难破数百年门阀之弊。”

只要不涉及李翊的原则问题,李翊基本上都是主张以和为贵。

但涉及到了李翊的底线,那就是化身绝对的政治机器。

稍微有点儿眼力见的,都能看出来。

李翊这几年的重心,都放在了科举上。

所以大部分聪明人,都会在此时积极配合。

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这时候就遭了殃了。

刘备微微颔首:

“……朕非怪卿。”

“昔日光武中兴,亦需强项令董宣。”

“今日三兴汉室,岂能无霹雳手段?”

“卿放心去做,朕在背后支持。”

稍顿,又道:

“只是……那些被罢官员中,亦有能吏。”

“可否酌情……”

刘备到底还是心软了,毕竟那些官员中有不少人跟了他很多年,对他也挺忠心的。

关键人确实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