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男追女不少见,女倒贴追男,其人必

“夫君且看,这些都是京中达官贵人送来的拜帖。”

李翊接过几张随意翻看,不以为意。

“又是求相府办事的?”

“这些琐事交给府中管事的便可,何须夫人亲自操持?”

“夫君误会了。”

袁莹抿嘴一笑,眼中闪着狡黠的光。

“这些人不是来求你办事的,是来求亲的。”

“求亲?”

李翊一怔,“仪儿才十岁,求的哪门子亲?”

袁莹伸出纤指轻点丈夫额头:

“夫君真是忙糊涂了!治儿今年已十八,早该议亲了。”

“京城里多少双眼睛盯着咱们家这块香饽饽呢!”

李翊恍然,不由失笑:

“……原来如此。”

“难怪近日朝中同僚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原来都在打治儿的主意。”

袁莹得意地晃了晃手中拜帖:

“妾身可得替治儿好好把关。”

“京城那些女子,哪个不是做着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美梦?”

说着,她抽出一张烫金帖子。

“夫君你瞧,这是华歆华大夫的女儿,家世倒还相称”

“就是年纪太小,才十三岁,还是个娃娃呢!”

李翊暗想才十三岁,华歆这老家伙就迫不及待地送女儿了。

估计是怕别人捷足先登吧?

又取过一张:

“这是鲁国相诸葛瑾的妹妹,年已二十七了。”

她撇撇嘴,“这般年纪还未出阁,定是容貌有亏。”

“咱们治儿相貌堂堂,岂能配个丑妇?”

李翊要是没记错,诸葛家是有两名女眷的。

历史上都嫁给了荆州大族。

本位面,迟迟未曾出嫁,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难不成也在守株待兔?

“这是步骘的女儿步练师,嗯妾身倒是见过一回。”

“容貌倒是绝美,可也要不得。”

听到这儿,李翊忍俊不禁,打趣道:

“丑的不要,美的也不要,夫人这标准倒教人为难。”

袁莹娇俏地吐了吐舌:

“夫君不知,越是貌美的女子,心眼越是坏。”

“咱们治儿单纯,岂能让他吃亏?”

“治儿精明得很,他哪会吃什么亏?”

李翊摇头笑道,随手拿起一张拜帖。

“这张好像不是京城里的拜帖?”

“这是博陵太守王经之女。”

袁莹接过话头,“听闻此女素有贤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倒是与治儿般配。”

李翊点头:

“王经乃河北名士,家风严谨,确实容易出德女。”

“不可!”

袁莹却突然摇头,“王家门第虽清贵,但势力单薄。”

“与我家联姻,咱们太吃亏了。”

李翊莞尔。

王经其实出身于河北大族,势力其实并不小。

可在袁莹眼中,即便是河北大族的王家,比起她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仍是逊色不少。

更遑论如今李家权倾朝野的地位。

跟他联姻,李家太吃亏了。

“夫人啊……”

李翊轻抚袁莹发丝,“婚姻大事,急不得。”

“京城这些权贵,哪个不是盯着治儿长大的?”

“就盼着能与李家结亲。”

“这其中牵扯的利益太多,需慎之又慎。”

早在李治还是娃娃之时,其实便有不少人找到李翊,希望两家能够定娃娃亲。

但都被李翊以大业未成,孩子年纪太小为由给拒绝了。

因为未来之事不好说,而两家联姻又是大事。

一旦结下秦晋之好,两家利益也就此绑定。

万一哪一家犯下政治错误,另一家肯定受到牵连。

所以对于娃娃亲这种未来不可掌控之事,李翊是坚决不接受的。

不过转念一想,

一般都是男方去找女方家提亲,

结果众人都上赶着把自己女儿往李家送。

只能说,

只要足够优秀,自会有大坝女人倒贴你。

袁莹靠在他肩头,轻叹道:

“妾身何尝不知?只是治儿年岁渐长,若不早些定下。”

“我这个当母亲的心里也总觉得不踏实。”

“怕什么?”

李翊捏捏她脸颊,“我李翊的儿子,还愁找不到好媳妇?”

正说话间,忽闻门外侍婢禀报:

“相爷,夫人,公子求见。”

“让他进来。”

李翊整了整衣襟。

门开处,一位俊秀青年迈步入内,正是李治。

“父亲、母亲。”

李治立于东阁门前,躬身行礼。

十八岁的青年身姿挺拔如青松,眉宇间已褪去稚气,唯有一双与袁莹相似的杏眼还保留着几分少年神采。

袁莹见爱子到来,忙从李翊怀中起身,招手道:

“治儿来得正好,为娘正与你父亲商议你的婚事。”

她眼中闪着期待的光芒。

“你也过来瞧瞧,看看可有心仪的女子?”

李治神色平静如水,拱手道:

“婚姻大事,全凭父亲安排。”

袁莹笑容一滞,蛾眉微蹙:

“这是什么话?难道你就没有自己的想法?”

“为娘怀胎十月生下你,如今连句话都算不得数了?”

一听到儿子说全凭父亲安排,忽略她这个母亲的意见,袁莹心里不禁有些苦涩。

李治不急不躁,温声解释:

“……母亲息怒。”

“孩儿自然尊重母亲的意见。”

“只是父亲深谋远虑,所择姻亲必对李家最为有利。”

“孩儿虽愚钝,也知当以家族为重。”

袁莹怔住,眼中闪过一丝痛色:

“治儿,你……你就当真不想娶一个自己的心爱之人?”

李治嘴角微扬,露出一个与其年龄不符的淡然笑容。

“若孩儿生于寻常百姓家,自当与心仪之人厮守终生。”

“然既为李氏子弟,岂能任性而为?”

“婚姻事小,家族事大。”

“父亲安排,必是最妥。“

“可若……若是你父亲所选之女,你并不喜欢,你将如何?”

袁莹声音已带哽咽。

李治轻声笑道:

“……母亲说笑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古婚姻大事,何曾与儿女私情相干?”

“难道贵族之间的成婚,与爱情有半点关系么?”

他目光转向袁莹。

“母亲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

“当年与父亲结缡,难道是为情所系?”

“怎么不——”

袁莹正张口欲辩,却忽如醍醐灌顶。

是啊,当年李翊娶之她时,何曾说过半句情话?

两家联姻,看中的不过是袁氏门楣与李翊前程。

二十余载的相濡以沫,她竟从未细想过其中关节。

李翊似乎也从来没有说过他爱自己。

李翊见夫人神色黯然,伸手握住她微凉的柔荑。

“……莹儿莫要多心。”

“当年求娶,固然看重袁氏门第。”

“然若非情投意合,又岂能相伴至今,相敬如宾?”

袁莹抬眸,见夫君眼中罕见地流露出柔情,不由眼眶发热。

李翊复有转向儿子,语气转肃:

“治儿,家世与情爱,自古难两全。”

“我与你母亲算是运气比较好,门第相当的情况下,恰好情投意合。”

“但受家族所累,与自己不爱之人成亲,才是常有之事。”

“此事,你当真想清楚了?”

李治正色答道:

“孩儿方才已经言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孩儿的婚姻大事,一切但凭父亲做主!”

“孩儿相信,以父亲几十年的经验人脉,定能安排一桩最好的婚事。”

李翊凝视儿子良久,忽然长舒一口气,面露欣慰:

“好,好,好。”

“为父原担心你年少气盛。”

“如今看来,这两年把你留在身边,不着急让你从政是对的。”

“心智之沉稳,已远胜为父当年。”

李治作揖,恭敬道:

“孩儿随侍父亲日久,耳濡目染,方知从前浅薄。”

“父亲教诲,如醍醐灌顶。”

“非是为父不早教你。”

李翊捻须道,“只是政事如渊,需循序渐进。”

“昔日你年岁尚小,许多事不便明言。”

“如今你既已成人,自当逐步接触家族要务。”

抓孩子教育方面,李翊一直是主张循序渐进。

什么年龄段受什么样的教育。

政治这东西本身就不是多么光明伟岸的。

所以李翊很晚才去教他一些更加暗黑、深沉的道理。

幸好这两年,李治心态已经沉稳了不少。

李治深深一揖:

“孩儿受教了。”

袁莹见父子二人越说越严肃,不由嗔怪道:

“好了好了,你们爷俩一谈起政事便没完没了。极儿想必已备好晚膳,咱们快去用饭吧。“

李翊笑道:“夫人说得是。”

“治儿,随为父一道用膳。”

三人出了东阁,穿过回廊向膳厅行去。

膳厅内,小李仪已命人布好菜肴。

见父母哥哥到来,笑吟吟地迎上前:

“父亲、母亲,今日厨下新得了江鲈。”

“女儿命人清蒸了,最是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