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中原大战:翊历战至今,不下六十余

他指尖轻点地图,“可令杜袭、郭淮率偏师驻守,帮我等拖延时间即可。”

话落,又朝着夏侯惇正色说道:

“将军,我军战力不如齐军。”

“所以断不能与齐军大规模野战。”

“我军的优势人数众多,兵力集中。”

“而齐军的劣势是战线长,各路军马分散,并未第一时间聚集。”

“我等最好先合兵一处,全力攻破一路。”

“如此方有胜转之机。”

满宠深谙用兵之道。

他其实也是参与过官渡之战,跟李翊一起并肩而战过的。

他亲眼看到李翊是如何指挥军队,如何管理手下人的。

其先进的理念,深深地震撼到了满宠。

以至于满宠现在都在拼命研读李翊的著作,默默抄写他的名言名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要想打败敌人,就得先了解敌人。

满宠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众军官中也许他不是与李翊接触最多的人。

但一定是最了解李翊的人。

在学习李翊这么久的时间里,他在用兵一途最为明悟的道理就是——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以己之强攻敌之弱。

满宠断定齐军肯定会来陈国抢夺天子。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陈国就是第一战场。

现在趁着开局战线有优势,就应该第一时间在陈国布防。

加固城防,布置鹿角,囤积粮草,以逸待劳。

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但一项再好的战略,必须要得到实施才会有其真正的价值。

古往今来,多少良策能不能用,全部取决于最高领导接不接受。

此时,满宠等人的目光齐齐落在了夏侯惇身上,此次中原大战的魏国最高军事统帅。

夏侯惇沉吟半晌,望向满宠。

忽然问及了一个与此次战役无关的问题。

“伯宁,卿观李翊之将略若何?”

“彼素未临战阵,何以能够百战百胜?”

夏侯惇这个问题,其实也问出了广大魏国将领心中的疑惑。

要知道,那李翊此前可是从未真正上过战场的。

为什么能够做到上来一指挥,就百战百胜?

这简直让军中许多天赋型选手都为之汗颜。

既然军中属满宠最为了解李翊,那便由你来给大伙儿解释一下吧。

满宠当即对曰:

“天授奇才,不习而知。”

“李翊者,正是此般不世出之奇才也。”

“夫兵者,诡道之极艺。”

“翊历战至今,不下六十余役,而初阵即尽得其要也。”

满宠的意思就是,战争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而李翊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

李翊至今已指挥过不下六十场战役,而他在第一场战役中他就学会了所有事情。

听到这话,众人无不下意识地屏住呼吸。

这里满宠提到的初战,其实就是指官渡之战。

严格意义上,官渡之战才是李翊真正全权负责指挥的第一场战役。

很多人有个误解,那就是官渡之战仿佛打得很快。

就是好乌巢一把火,然后袁绍的霸业随之覆灭。

但事实上,官渡之役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两边相持长达一年之久。

双方的厌战度都被拉到了极高。

河南方面是军民困苦不堪,河北方面是邺城大规模武装叛乱。

最后的乌巢大火,只是压倒巨人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而李翊正是在这场战役中完成蜕变的。

因为他的理论知识足够丰富。

而一年多的时间,则将他的管理、军事经验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直到战争打到最后一刻,经历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后,使得其明悟了战争之精要。

如今的李翊已是一个军事完全体,刘备也会非常放心地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他。

而不会在后面微操。

也就说曹魏军官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没有任何枷锁的,极其强大可怕的对手。

众军官默然良久,最后是夏侯惇出声打破了沉寂。

“既纳满伯宁之计,全军主力,进发陈国。”

接到主帅的命令后,众将齐齐起身,异口同声地大喊:

“喏!”

可以见着,夏侯惇在军中的威望是非常高的,众人也都很服他。

也许有人会奇怪,

夏侯惇这货不是“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吗?

这种货色怎么可能得到众人的敬服,曹操又怎么会放心把如此重要的主战场全权交给他来指挥?

诚然,夏侯惇有很多人类宝贵的精神笑话。

比如什么肉票将军、完体将军、种地将军、盲夏侯之类的等等。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夏侯惇如果真是一个没本事的庸才,是不可能在曹操那里升官不停的。

即便他是宗室也不行。

不然看看隔壁夏侯渊,一辈子混得有多惨多累就行了。

夏侯惇作为宗室第一人,在曹营扮演着怎样一个角色呢?

大概就相当于刘备阵营的关羽、张飞的角色。

夏侯惇是曹操的大股东,是最早一批的有钱有势的合伙人。

这就有点类似张飞的角色了。

另一方面,夏侯惇搞后勤还有种地是一把好手。

这种能力放在古代,其实比你打仗勇猛要更吃香一些。

就好比现代人通常只会崇拜张良、韩信,而不会看重萧何一样。

他们喜欢张良的运筹帷幄,韩信的战无不胜。

而对萧何的后勤内政管理不屑一顾,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

所以“种地将军”不能完全算是对夏侯惇的调侃,人曹操就好他这一口。

当然,能力都是其次的。

夏侯惇有一个优点,是张飞和关羽都比不了的。

那就是非常会来事儿了,非常懂职场。

夏侯惇作为曹营毫无争议的二号人物,曹操最信任的大将,兄弟团,股东二把手。

这些标签加在一块儿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很难不飘,可夏侯惇没有。

他从来不以此自傲。

比如,在第二次河东之战中。

钟繇就能够直接统率夏侯惇。

这事儿要放在曹营里简直是倒反天罡,异姓将领居然能够指挥宗室将领。

尤其当时夏侯惇的军衔远比钟繇要高。

但是夏侯惇认为钟繇善于安抚人心,适合当刺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夺取天下。

所以甘愿接受钟繇的领导。

这就是夏侯惇的政治觉悟,不以资历自傲,能够顾全大局。

诚然,张飞、关羽都能征善战,军事指挥才能也完爆夏侯惇。

但说一个很现实,很残酷的问题。

那就是你作为国家二把手,其实是不需要你军事指挥才能有多高的。

你最需要做的,其实是团结同僚,协调关系,群策群力,保住基业。

能打仗固然是加分项,但上面几点才是核心项。

历史上,张飞与关羽都没能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如果在徐州,刘备把大权交给陈登,而让张飞只负责军事,抓住军权在手里。

徐州是很难丢失的。

而在荆州,刘备如果肯把大权交给诸葛亮、庞统、马良、甚至是潘濬。

让关羽只负责军事,掌管军权。

荆州或许也是另一番天地。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以关羽、张飞的脾气是不会接受的。

刘备就封了黄忠当个四方将军,关羽都会生气,甚至是公然拒绝刘备的封赏。

他又怎会顾全大局,心甘情愿地接受荆州士人的领导呢?

在关羽看来,这不过是荆州官员们的官官相护罢了。

他与荆州许多官员的关系都不好,就比如说潘濬。

两人的关系就非常差。

要知道,潘濬可是相当于荆州省委的秘书长啊。

跟地方官关系差点儿就罢了,可跟这种身份级别的人关系闹僵。

你就很难不对后来的丢荆州感到唏嘘了。

所以总结一下,夏侯惇是曹操合格称职的二把手。

但关羽、张飞不是。

两人都是优秀的军事统帅,但就是不合适当国家二把手。

两人都先后当过刘备的二把手,但最后的结果都证明了两人不合适。

因为作为集团二把手,你就是得放下架子,去遵循更多法则上的东西。

而不是一味的性子使然。

正因为夏侯惇有着这样优秀的处事能力,他才能得到曹营众将的敬服。

满宠提出了一个优秀的建议,夏侯惇扪心自问军事才能不如满宠。

所以当征询完众人的意见之后,他选择了接受这个提案。

次日。

朔风凛冽,旌旗猎猎。

许县东门大开,黑甲如潮,铁骑如龙。

夏侯惇独目冷峻,身披玄铠,胯下战马长嘶,立于三军之前。

身后,魏国大纛迎风怒展,“魏”字在寒光中灼灼生辉。

“进军——陈国!”

……

:https://u。手机版:http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