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中原大战:翊历战至今,不下六十余

“更兼其有吕蒙、陆逊为辅,皆是吴之名将。”

“恐汝不能敌。”

马谡愤然道:

“休道周瑜、吕蒙、陆逊,便是孙权亲来,有何惧哉?”

“若有差失,愿斩我头!”

诸葛亮蹙眉,“幼常,军中无戏言!”

马谡此时脾气也上来了,恨恨道:

“使君既然不信,那谡愿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暗想,此次北上,东吴主动交恶的可能性本就很低。

即便交恶了,吴人也未必能突破赵云所在的夏口。

马良在江陵,与公安也能够互为犄角,问题应该不大。

于是诸葛亮从之,命人取了军令状叫马谡签了。

然后吩咐道;

“吾与汝一万精兵,再拨一员副将,相助你去。”

即唤廖化过来,吩咐道:

“吾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

“汝与幼常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如所守无危,则是取中原之大功也。”

“戒之!戒之!”

又唤马谡到前头来,再三叮嘱。

“公安口是江陵前哨,可沿江设下烽燧。”

“每十里一哨,昼夜监视江面。”

“烽火与江陵联动,遇敌则举三烟示警。”

“严查来往商船,凡无荆州令符者,一律扣留盘问。”

“岸上可广布疑兵,多立旌旗,使吴军难测虚实。”

“再挖深壕、设鹿角,阻陆路强攻。”

“在于江岸处埋下铁蒺藜,以防止敌军登陆。”

诸葛亮几乎是面面俱到,把公安的具体防务说的极为详细。

就差自己亲自上去守了。

马谡喏喏称是,然心头却暗想:

“先生何故小觑我也?”

“某自幼习读兵书,深谙兵法。”

“如今不过守一个小小的公安口,先生却将我作三岁孩童般叮嘱。”

“……唉,此役不怕吴人敢来,就怕吴人不敢来。”

“否则非让小觑我者,再不敢多言。”

走后,诸葛亮一一送别众人。

临行前,诸葛亮还不忘追着叮嘱马谡一行人众。

“公安诸事,需与廖化共议而行。”

“若吴军来犯,务必据城固守,不可浪战!”

二人齐声称是,然马谡心头实不悦。

长江的雾气尚未散尽,诸葛亮与马良并肩立于雉堞前,望着远处水天相接处若隐若现的船帆。

马良的白眉紧锁,一脸担忧地望着诸葛亮说道:

“孔明先生,幼常虽精通兵法,但毕竟少经战阵。”

“在下只恐他不能胜任此大任。”

“不妨另遣别人去守,何如?”

适才当着大伙儿的面,马良这个当哥哥的肯定不能当众说自己这弟弟不行。

现在私下里只他与诸葛亮两个人,自然要把心里话说出来。

诸葛亮轻抚长须,目光依然凝视着江面,缓缓自袖中取出一卷绢帛。

“江东密报,孙权正与张昭、周瑜等人争执是否与魏联合。”

“陆逊屯兵柴桑,吕蒙卧病京口。”

“而东吴周瑜又极力反对此时伐齐,故亮并不认为我等此次北伐,会遭遇吴人背盟。”

马良接过密报细看,眉头稍展,却又摇头:

“可是先生莫不是忘了此前齐王巡县荆州时,说过的话吗?”

“幼常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非是我当这个当兄长的不信任弟弟,只是幼常毕竟年轻,尚需时间历练。”

“公安乃是荆襄重镇,先生上来便委其以如此大任,万一……”

“没有万一。”

诸葛亮转身,城下操练的士卒呼喝声随风传来。

“我在江陵留了两万精兵,子龙驻守夏口,潘濬扼守三峡要道。”

他忽然轻笑,“即便幼常是个草人,吴军也难越雷池半步。”

四个重镇中,只有马谡是没有临阵经验的。

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给他安排了一个相对而言最简单的任务。

同时,有赵云、马良、潘濬给他托底。

诸葛亮相信即便马谡真的是一个庸才,也不可能丢失公安。

这其实是给马谡的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只要稳稳地完成这项任务,那资历基本上也够了。

诸葛亮便能直接安排马谡到地方上去当大员了。

这是他一手栽培起来的,可谓是绝对的心腹人员。

“只是幼常心高气傲,若当真是泥塑木偶到还好,只恐……”

“季常,你说若把一块璞玉放在最安全的琢玉台上,是爱护还是耽误?”

诸葛亮反问道。

马良一时默然。

江雾散尽,朝阳将两人的身影长长投在城墙。

马良望着弟弟消失在江面的船只,终于是缓缓点了点头。

……

颍川,许县。

寒风呼啸,许县城内戒备森严。

正厅内,烛火通明,诸将肃立。

夏侯惇独目如炬,高坐主位,身旁曹仁按剑而立。

案前摊开的是一幅河南地形图,上面毛笔圈圈出了各个要地的险关隘口。

夏侯惇沉声说道:

“诸位,探马来报,刘备已调集六十万大军。”

“不日将从东、北、南三个方向杀来。”

“此战关乎我大魏存亡,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定下御敌之策。”

此事,大魏的各路集团军都在颍川聚集了。

魏国高层便在许县城召开了国家最高军事会议。

话音刚落,曹洪便拍案而起。

“还议什么?直接调集精锐,在官渡迎头痛击!”

“正如当年河南故事,以少胜多,大破袁绍!”

蒋济微微抬眼,淡淡道:

“……今时不同往日。”

“刘备非袁绍可比,其如今拥有数州兵马。”

“李翊精通韬略,深谙兵法。”

“关羽、张飞、赵云皆万人敌,若正面决战,胜负难料。”

蒋济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他对战事并未抱有多大信心。

曹仁在一旁点头:

“子通所言极是。”

“依我之见,此战关键不在野战,而在——”

他手指重重戳在地图上,“陈国!”

堂中诸将闻言,皆凝神细听。

曹仁有条不紊,认认真真地分析道:

“如今天子尚被软禁在陈国,刘备若攻河南,必会派精锐直取陈国。”

“若天子落入其手,则正统俱为其所有也。”

“届时我大魏在道义上便彻底输了。“

赵俨点头应和,沉声在一旁补充说道:

“不仅如此,若战局不利,我们至少要将天子转移至关中,甚至是西川,以保住正统。”

“否则……”

他独目中闪过一丝狠厉,有些悲观地说道:

“如果我们争夺天子失败,输掉河南。”

“那刘备就一统了整个中原之地,到时候以他的名望,只恐怕……”

讲到这儿,赵俨不再继续往下说。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自古以来,人们印象中华夏正统之地就是河南、河北。

所以这一带地方也称之为中原,也称之为中国。

一旦统一中原,那刘备不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具备了大位的条件。

政治上,就更不用说了。

四世三公、皇室后裔、加上奉迎正统天子。

刘备完全有机会,从天子手中“和平”完成禅让仪式。

到了那个时候,刘备的民望才是真正的如日中天。

这对曹魏政权而言是巨大的灾难。

所以保住天子,是曹魏军团的第一要务。

至少不能让他落到刘备手里,以使其完成“禅让”仪式。

作为主帅的夏侯惇,微一颔首,道:

“两位高见,所言甚善。”

“依惇之见,当将精锐尽往陈国而去。”

李典闻言,皱眉问道:

“若主力皆去陈国,那雒阳、许县如何防守?”

“刘备若分兵来攻,岂不危矣?”

满宠微微一笑,道:

“刘备志在天下,必会先取天子。”

“我们只需在陈国提前设下重兵,以逸待劳。”

“至于雒阳、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