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陨落

王廷臣立即停止前进,派十余名哨探踏冰过河查看。

当士兵从对岸拖回十余具“清军尸体“时,随军书办发现死者耳垂无穿环痕迹--真正的满洲人自幼佩戴耳饰。

这个细节让吴三桂立即作出改道数里外的夏家湾渡河的决定。

入夜后,明军在四方屯扎营。

曹变蛟令士兵将营地外围布满车架和拒马,间隙布设火炮,炮口对着黑暗中的旷野,外围点燃数十堆篝火。

子夜时分,值哨士兵发现火光中有黑影闪动,顿时锣声大作。

待火炮齐射、万箭齐发后,才知是清军故意驱赶的羊群,每只羊尾巴都绑着摇晃的火把。

初四日未时,当大军行至小凌河岔口,前方斥候突然传回急促的铜哨声。

吴三桂登高远望,只见数里外的大凌河故城残垣间,数十面清军旗帜歪斜倒地,隐约可见散落的车架在雪地里格外显眼,车轮深陷在积雪中。

最诱人的是,西门外还有十几辆倾覆的粮车,在明军追击下,慌不择路的清军竟然未予整理收拾,雪地上洒落的麦谷引来成群麻雀啄食……

大凌河北岸,隐约可见数万清军步卒正在仓惶北撤,他们的队形散乱,旗帜倒拖,宛如败兵溃逃。

见此情形,憋了数日的明军骑兵哪里还忍得住,当即催马杀奔而去。

就在骑兵撵上撒丫狂奔的清军步卒大砍大杀时,大凌河两侧的半坡后突然响起令人心悸的牛角,两万余八旗甲骑从侧后杀出,截断了明军骑兵的后路。

隐藏在大凌城废墟数千八旗步卒竖起了数十面楯车,借助当年明军修筑的残垣作掩护,彻底封锁了突围通道。

吴三桂、马科见状大恐,不敢恋战,各引麾下骑兵掉头向南突围。

刀剑碰撞声、呐喊声、惨叫声瞬间响彻云霄,这场被后世称为“第二次大凌河之战”的围歼战就此展开,几乎完美复刻了十年前的战术胜利。

经过一番惨烈搏杀,除了吴三桂领着两千余骑冲出重围外,三千八百余明军骑兵被歼,马科及三十多名将领战殒于阵中。

随后,清军在留下数千兵力打扫战场,多尔衮、多铎、杜度率领一万五千甲骑循着吴三桂败逃的方向便追了过去。

在后方,还有曹变蛟、王廷臣所领的一万余步卒徐徐推进,准备随时接应前方的骑兵。

想必,此时他们仍旧拖着车架辎重、拉着火炮慢慢吞吞地朝大凌河赶来。

皇太极给多尔衮、多铎的命令,就是一个字。

快!

在迅速击溃明军骑兵的同时,不予对方任何喘息的时间,发起连续进攻,直至围杀明军步兵大阵。

若是此战能一鼓聚歼这股两万人规模的明军追击部队,那么即便不能完全扭转目前被动的战略困境,那么也能对明军施以重创,让他们在短期之内不敢再发起主动进攻,为我大清争取喘息之机。

在大凌河畔的战场上,血腥味与硝烟混合成一种刺鼻的气息,弥漫在初冬的空气中。

皇太极骑在一匹通体雪白的战马上,厚重的貂皮大氅披在肩头,遮住了他日渐臃肿的身躯。

十余名巴牙喇亲兵手持长刀,警惕地环绕在他周围,守护着汗王的安全。

“汗王,此战斩获明军首级三千八百余级,俘获战马两千匹,甲胄兵械无算。“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策马靠近,他的脸上沾着血污,声音中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吴三桂那厮虽然逃了,但马科已毙于阵中,首级正在验明。“

皇太极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战场。

遍地倒伏的明军人马尸体,像被镰刀割倒的麦秆般杂乱无章。

几面被撕烂的明军旗帜半埋在雪地里,染血的旗面在风中无力地抖动。

远处,几辆歪倒的车架旁,几只乌鸦正在啄食一具无头尸体的手指,它们的黑羽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发出“呱呱”的叫声,更添几分凄凉。

“马科的首级好生收着,将来挂在广宁城门上。“皇太极的声音低沉而威严,“让明国那些总兵们看看,与我大清为敌的下场。“

谭泰连忙应诺,随即又补充道:“据俘虏供称,此番追击乃洪承畴亲自下令。原本这老狐狸是想按兵不动,坐视我军回撤盛京。但监军张若麟一意坚称,此乃我大清诱敌之计,竭力阻止明军将领出营追击,倒惹得洪承畴反其道而行,作出了追击的决定。“

皇太极嘴角浮现一丝冷笑。

他太了解明国那些文官武将了,不仅在朝堂上互相倾轧,到了军前也是明争暗斗,互相扯着对方的后腿,如此岂能不败?

“可惜了,若不是辽阳告急……“皇太极心中暗叹,右手不自觉地攥紧了马缰。

他本可以继续围困锦州,利用明朝君臣不断催逼,迫得洪承畴不得不主动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