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子午河(四)

不过,鉴于新华尚处于草创建设年代,各个地方所征调的“夫役”,每个移民还是要承担的。

不过,对于地方征役、派差,政府也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还会有一定的餐食补助,倒不至于会让百姓因此陷入困顿,或者破产的境地。

那些略懂一点汉话的日本同胞在听到新华官员所宣读的政策时,无不激动得痛哭流涕,甚至跪倒在地,大呼“老爷圣明”。

这个时期,日本德川幕府对田赋曾做出官方规定,推行“四公六民(即40%上缴,60%自留)”的征缴标准。

但在实际执行中,许多藩国和大名会提高征收比例至“五公五民”。

部分贫困的藩国甚至会实行“六公四民”或“七公三民”,农人一年辛苦所得,近乎于无,饥饿始终伴随农人的一生。

不,应该是世世代代,子子孙孙。

另外,日本农人的负担远不止田赋所规定的“五公五民”或者“六公四民”的年贡(即主税),还需缴纳“小物成(即杂税)”,比如场圃赋(场地税)、家屋赋(房屋税)、户牖赋(门窗税),以及人头税,特产税(如布、酒、柞榛、菽麻等)

至于徭役,那就更为沉重了。

在助乡制度下,每个农人都需要提供人马协助驿站运输,若无法(无力)完成,则需缴纳高额代役金,会让你生生被扒掉一层皮。

像领主、大名以修路、筑城等诸多名义无偿征用农人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

一户标准小农(1町步土地,约10石产量),在扣除种子、赋税后,剩余粮食仅够全家五口每日一合三勺(约180克),远不足以果腹,需依赖杂粮、野菜、树皮才能勉强维生。

可以说,日本普通百姓过的日子,算是东亚几个国家里最为悲惨的。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都处于饥饿状态。

你当那些信仰天主教的日本民众,真的是为了心中那份虔诚的信仰?

那不过是底层民众饱受赋税、徭役和饥荒之苦,在天主教所宣传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救赎苦难”等教义下,去寻得一个精神慰藉罢了。

回营地的路上,胜五郎看见小夜子和其他几个半大孩子蹲在田埂边,跟着一个妇人正在栽种蔬菜。

夕阳把她的笑脸染成金色,就像记忆中父亲供奉的圣母像。

那一刻,胜五郎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晚上,躺在散发着松香味的床铺上,胜五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里,父亲站在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里,朝他挥手,母亲则一脸欢愉地端着盛满食物的饭盆,招呼妹妹赶紧过来吃饭。

一家人其乐融融,没有饥饿,没有恐惧,只有无尽的幸福。

醒来后,他发现枕巾湿了一大片。

但这次,不是因为饥饿。

也不是恐惧。

而是,因为心中那份久违的感动和对未来的憧憬。

窗外,初夏的晨光正温柔地漫过新开垦的田垄。

远处传来伐木队的号子声,和着鸟鸣,在琼江河谷久久回荡。

——

:https://u。手机版:http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