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校长,您说的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超出了单一植物病理学的范畴。”陆时羡缓缓开口,语调清晰而沉稳:“它处于植物病理学、进化生物学、气候生态学乃至计算生物学的交叉前沿。病原体的快速进化,本质上是在气候变化和农业集约化生产带来的选择压力下,一种‘加速进化’的表现。”
秦远明重重一拍大腿:“对!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感觉总是在后面追,追不上它的变异速度!换而言之,我们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论,才能应对它!”
“是的。”陆时羡眼中闪烁着沉思的冷静,那是长期处于科研一线淬炼出的习惯:“我认为,不能再满足于‘出现一种病,研究一种病,攻克一种病’的被动模式。我们需要转向预测性、前瞻性和通用性的研究。”
他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首先,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预测模型。我们可以尝试整合全球气候变化数据、土壤微生物组宏基因组数据、作物种植结构数据以及历史病害发生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一个病害大流行风险预测平台。”
“目标不是等到病害爆发了再去研究,而是在它爆发之前,就预测出哪些区域、哪些作物、在何种气候条件下,面临何种病原体爆发的高风险。这能让我们的防控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防’。”
秦远明听得眼睛发亮,但他搞了一辈子传统农业,对什么大数据、人工智能都只是听说过名字,完全一知半解,于是急忙拿过旁边的笔记本记录起来。
“其次。”陆时羡继续道,“必须在分子层面实现突破。对于这些新型或变异病原体,我们需要最快速度完成其基因组测序、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
“但这还不够,关键在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系统),不仅仅用于作物抗病育种。虽然这很重要,但更可用于解析病原体致病的核心基因网络。我们可以通过高通量基因编辑筛选,快速锁定病原体毒性必需基因,这些基因往往是新型杀菌剂开发的绝佳靶点,也可能是培育广谱持久抗病作物的钥匙。”
“妙啊!”秦远明忍不住赞叹,“这是直接从根源上找它的死穴啊!”
:https://0d6f590b。手机版:https://0d6f59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