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让病毒死得很有营养

“各位专家,下午好。我是繁缕前沿交叉项目的申报负责人陆时羡。”

“根据繁缕1号的研制成果,在反复总结和复盘的帮助下,省部共建植物病理和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集体研究论证,决定先行启动第一期项目立项计划。”

“接下来,我将就‘超敏生物传感器与智能沉默弹头系统的构建与协同应用’项目,向各位进行汇报。”他的声音清朗沉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瞬间吸引了所有专家的目光。

他没有急于展示提前准备好的PPT,而是首先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

“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瓶颈之一,在于我们对微观生命活动的‘感知’与‘干预’效率低下。无法实时、精准地‘看见’特定生物分子的动态变化,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可控的调控。我们的项目,旨在同时解决这两个难题。”

会议室的灯光暗下,激光笔的红点落在墙壁的巨幅屏幕上。

“首先,是‘超敏生物传感器’部分。”陆时羡切换幻灯片,屏幕上呈现出一种结构精巧的纳米器件三维模型。

“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酶标或荧光标记法,创新性地利用经过定向进化改造的核酸适体(Aptar)作为识别元件,其亲和力与特异性提升了两个数量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其与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GFET)耦合。”

他深入浅出地解释道:“当目标分子,比如某种特定的疾病标志蛋白,与核酸适体结合时,会引起石墨烯材料表面电荷分布的微小变化。这种变化会被高灵敏度的晶体管瞬间捕获并放大,转化为可检测的电信号。它的灵敏度极高,理论上可达飞摩尔(fM)级别,甚至能够监测单个分子的结合事件,且响应时间在毫秒级,实现了真正的实时、无标记检测。”

“超敏传感器的原理的核心是植物免疫记忆模拟系统。陆时羡展示出初步设计构想图,露出其中的仿生维管束结构:当病毒靠近时,类抗体蛋白会像稻叶遇虫般卷曲发电——灵敏度是PCR技术的1000倍,它的成本只有试纸的十分之一

台下已有专家微微前倾身体,露出十分感兴趣的神色。

根据陆时羡提交的资料显示,研究这个超敏生物传感器的理论基础已经非常成熟了。

那么,这已经算是一个十分具有前景的研究领域了,而且研究方向很明确。

无标记、实时、超高灵敏度,这几点结合在一起,意味着这款传感器一旦成功,将在病原体早期诊断、药物筛选、甚至基础科研的实时观测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然而,仅仅‘感知’是不够的。”此时的陆时羡话锋一转,画面随之切换到一个更为复杂的纳米结构——“智能沉默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