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傩戏”,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祭祀仪式。
核心目的是驱瘟避疫、祈福纳吉。
大乾的傩祭已从早期庄重的宫廷仪式,逐渐渗透到民间,形成“乡傩”。
每年腊月,村民会组织傩队,戴面具、穿彩衣,手持戈、盾等道具,沿村巷巡游,同时念诵祈福口诀、跳驱邪舞步,驱赶象征“疫鬼”的角色,祈求来年家人平安、庄稼丰收。
“安庆”实为“安宁吉庆”的简化表述,是傩戏仪式最终的核心诉求。
“侯少爷,您就别还价了,我这小本生意,大老远背过来也不容易……”摊主苦着脸。
侯岳撇嘴:“你这‘方相氏’比城里贵两文呢!当我不知道行情?”
“方相氏”是青面獠牙、头顶双角,象征驱邪的神使。
摊位上的面具五花八门,“伯奇”“祖明”“穷奇”“腾根”这一类能驱邪逐疫的神灵全都有。
侯岳手里拿着的是一个木质雄伯面具。
老虎头上长有一双尖角,脸生三眼,面具上涂得花花绿绿的,看起来很是扎眼。
顾洲远摇摇头,没去管他,目光扫过汪家那个卖木器和山货的摊位。
汪小菊正拿着布,手脚麻利地擦着小桌子上的灰尘。
一抬头正好对上顾洲远的视线。
她脸一红,赶紧低下头,手脚都有些不知道往哪放了。
顾洲远对她没什么印象,只觉得这姑娘有点面生,像是外村的,便礼貌性地微微颔首,继续往前走了。
“爵爷他看我了!他还朝着我点头哩!”
汪小菊却因为爵爷这无意间的一瞥,心跳如鼓,脸颊发烫,好半天都没缓过神来。
集市上摩肩接踵,人人脸上都带着忙碌和期盼。
篮子里或多或少都装了些年货:
或许是一小块肉、一条鱼、几块豆腐、两三副桃符、给孩子的零嘴、给女人家的头花……
东西或许不算多名贵,但想回到家中,家人们一定会很是惊喜。
日头渐渐升高,集市到了最热闹的时候。
叫卖声、还价声、熟人相遇的寒暄声、孩子们得到饴糖的欢笑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鲜活又嘈杂的年末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