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智圣东方朔

在西汉时期,有一位奇才叫东方朔。

一方面,他以博学多识和能言善辩闻名于世。

另一方面,他又以怪诞夸张的行为方式为后人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

当然,这些都不是完整的东方朔。

真实的东方朔,其实是一个披着喜剧的外衣,却只想做正剧的有志青年。

可惜,他的保护色太过醒目,反而掩盖了他的真性情。

东方朔曾经上书,提出要汉武帝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不要瞎折腾老百姓。

“东方朔也是应答如流,妙语如珠引得满座皆惊。”

汉武帝和东方朔既有着超乎君臣情谊的感情,而且两个绝顶聪明的人又有着鲜明的个性。

“分肉的官员却迟迟不到,其他人干着急也不敢造次。”

“十三岁时就开始读书识字,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各种字体的写法。”

“就这样,东方朔开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待诏金马门。”

包括汉武帝本人,对东方朔的定义其实也就是一个说话好听的言官而已。

“东方朔啊东方朔,皇帝赐肉也敢割。”

因为这些人对普通老百姓的影响力比较大,然后他们又把东方朔当成祖师爷。

“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汉武帝内心对于东方朔是赞赏有加,但是却不愿重用他。

所以时间长了之后,大家自然就都听说过东方朔的名字了。

两人能够相安无事相处几十年,实在是教人不由深思。

汉武帝询问东方朔出现的神兽是什么,东方朔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要求才肯说。

汉武帝广征天下人才,东方朔凭借夸张的自我表扬引起了汉武帝的兴趣,让他迈出了实现理想的第一步。

“汉武帝很吃惊,怎么突然正经起来了。”

“汉武帝听了,怒气冲冲地召来东方朔进行责问,却被他三言两语巧妙化解。”

但实际上,真实的东方朔,绝大多数的智慧,其实只能说是小聪明。

“这在当时很特立独行,甚至不伦不类。”

“几十年来东方朔目睹了主父偃等人的凄惨下场,所以他的政治志向也从一开始的积极入仕变成了朝隐。”

一方面,东方朔名气很大,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名字,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智者。

“出尽了风头的东方朔,引起了武帝身边郭舍人的嫉妒。”

“但是俸禄微薄,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察纳召见。”

因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在君主专制下,士人的命运已经完全掌握在了皇帝一人手中。

“直到有一天,汉武帝收到了东方朔的上书。”

而东方朔面对此类疑难问题,一般也不会按常理出牌,而是会通过自己的博学机智巧妙化解难题。

“身边很多近臣曾要求惩治东方朔的放浪行径,汉武帝只是笑笑没有在意。”

不过不得不说,东方朔凭借着幽默风趣,为自己赢得了身后名。

此外,后世变戏法的、卖艺的,也都因为那些传奇故事,把他当成了开山祖师爷。

自此之后,大家才知道,原来给皇帝提建议,还可以这么搞。

“东方朔的荒唐不止于此,他甚至喝醉了在宫殿里小便。”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很多人,明明都听说过东方朔的名字,但是却不知道他到底做过什么事。

“皇帝心情好了化身忠良直言进谏,心情不好就扮作小丑博君一笑。”

在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当中,东方朔也没有任何戏份。

“这是东方朔的政治智慧,看似作茧自缚,实则收放自如。”

自从东方朔被召为公车令后,就经常给汉武帝出主意。

而且,东方朔本人的幽默风格,也是为后世开了一个先河。

“东方朔听说汉武帝广纳人才,便来到了京城。”

“汉武帝又被逗笑了,赏赐他一百斤肉让他回家送给妻子。”

为了在朝堂这个是非之地混下去,要在武帝面前得以保全自己,他不得已故意以诙谐滑稽的一面展示于人前。

总是会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小技巧,来达到劝诫成功同时不危及自身的目的。

“除了射猎,汉武帝还喜欢玩射覆,参与者用占卜等手段来猜盖在盆子下面的物品。”

比如反对汉武帝侵占农田来修建猎场,反对胡乱赏赐,反对因发怒而诛杀无辜百姓等。

东方朔之所以在后世的名气会那么大,原因在于有趣二字。

“东方朔毫不客气,刻意赞扬抬高自己,初审的人认为东方朔太轻狂。”

东方朔不慌不忙地扯了一通阴阳五行的理论,悲伤情绪对身体健康不利,明明是在做正确的事情,没有必要愁思郁结。

但是短时间内,汉武帝还是过不了这个坎儿,望着满桌的饮食无心动筷。

但另一方面,东方朔确实没做过什么重要的事,在历史上属于那种可有可无的人物。

欧阳修:汉武帝对于东方朔的喜爱,早已超出君臣间的情谊。

“在给汉武帝的上书里,他极力的推荐自己。”

既想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又想保全性命,他只好以滑稽一面示人。

“所以司马迁哪怕跟他处于同一时代,也不愿记载他的故事。”

自己的祝贺,是在为国家有一位刚正不阿的君主而开心。

因为东方朔幽默,所以后来那帮说相声的人,才把他奉为精神上的祖师爷。

“酒足饭饱之后,东方朔继续加码,要求皇帝赐给他几处良田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