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佳肴

231佳肴

毕竟葛记才是老牌的做米粮生意的大商户,伸出来的拇指比食记的大腿都粗。

葛嘉跟着那男人上京赶考的那段日子,葛老爷没少来食记唠叨着每日要吃点东西。看在葛记的扶持上,陆清婉也好好地招待了人,若是他来食记,便每日送些好吃的菜肴给他。

男人病重缠绵床榻的那段时间,她忙得跑上跑下,紧着木大夫要求来,便对葛老爷忽略了不少。即便如此,也还记得让人常给他送点好吃的菜肴解解馋。

陆清婉承认自己对葛记的好,是埋了些心思的。若只是一般的合作人,她不会那么尽心尽力地讨好的。目前,时机已差不多成熟,她得上门去拜访葛府,谈上一笔米粮收购的生意了。葛老爷是个体态圆润的中年男人,跟儿子一样,是个极重口腹欲之人,好美食。

陆清婉揉了揉手指,松泛了一下筋骨。把算盘和账本都收拾好,这才去了厨房。

求人办事,就要投其所好。

一直以来她对葛记打心底的感激,把银子投入到买粮上边,保证不会赔钱。她的初衷并非指望着靠米粮赚钱,但是葛记可以是赚一些的。

平时卖一个两个铜板一斤大米,按两个铜板一斤收上来的价钱,也就是一石300文钱,一斗米30文。按一石350文左右即可回本,卖400文足够赚很多银子了。

陆清婉回忆了一下,闹蝗灾的时候,一两银子一石的大米还算便宜的,有的地方三两银子一石都买不到。她甚至还听闻,某个县一斗米竟然卖三两银子,跟寻常时候的市价相比翻了百倍都不止。

这般情况下,卖儿卖女换钱来买粮食吃,亦或是活生生饿死的事情,比比皆是。都是被缺粮以及被黑心的商人哄抬起来的粮价给活生生逼出来的。

若是一石卖400文,反倒是良心得不能再良心的价钱了。粮源充足的情况下,必定能稳住物价,且能迅速卖光。

这是一笔稳赚不亏的生意。

陆清婉这般想了想,有了点信心,让葛老爷应下这笔生意。葛家的家产,何止万贯。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徐州最富有的,必是葛家无疑。

她之前就想过让葛家掺和到蝗灾里这件事,但想到葛嘉同那男人是同窗的好友,是莫逆之交。她贸然地去跟葛家通了气,做生意,难免有被那男人怀疑之嫌。所以只能按下耐心,徐徐图之。上辈子的葛记没有应付得过来蝗灾,米粮不日便被卖光了,全因为本地的粮食都被蝗虫啃光了,仓库的存粮供不应求,外地的粮源距离远,千里迢迢运过来成本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