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那半个南郡便成功的令孙刘两家真正的消除了矛盾。
借了南郡,刘备有了出兵之地,便不会再大后方对己方虎视眈眈,反而时刻都要花费精力前去防范。
这是第一道好处。
其次,让南郡于刘备,可以令刘备与曹操直接领地接壤。
这时候,身处西线最前线对抗曹军的将不再是吴军,而是刘备集团。
吴军可以借助刘备军抵御西线曹军所带来的军事压力,转而将战略目标径直转向东线。
鲁肃本就是江淮人士,他自然深知淮河流域对于江东之地的重要性。
若能据有淮河流域,吴军则可彻底掌握主动权。
到那时,江东水师将能纵横驰骋于淮河流域的各大支流水系之上,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
若是失去了淮河流域的庇护,那不仅仅是主动权丧失那么简单。
没有了淮河流域,那吴军北伐淮南,水军便没有了丝毫的用武之地。
敌军只需扼守住合肥一线,便能令江东水军无法进入肥水水域,从而纵横驰骋于淮河一线。
而在防御方面,亦是无解。
没有了淮河流域的庇护,千里长江防线到处都是渡口,如何能够防守得过来呢?
从这一层面来说,鲁肃主张“借南郡”的提议绝对不是充当老好人之说,是绝对的高瞻远瞩,是眼界放眼天下全局,而不是在乎那一城一地的得失小利。
借南郡,西线维护好孙刘联盟,转而巩固东线的战果,开辟疆土。
这是联刘抗曹的核心所在。
不仅如此,孙刘联盟对于天下格局,亦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局。
原史上的曹操因赤壁之败,而败退北方休养生息以后,曾因听闻吴军借南郡而惊慌失措到写字的笔都不由掉落于地。
或许,在曹操看来,若是孙刘两家因南郡之争而撕破脸皮,大打出手,那他纵然是南郡失守,那也极其值得。
但当听闻借南郡,两家依然和平相处后,恐怕这时的曹操内心深处一定是崩溃的。
恐怕也是从这时起,他明白自己这一生是难以扫平江南了。
此举,无疑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而孙刘联盟亦将是影响天下格局的最为重要一环。
只要两家能够保持联盟,一致对曹。
那曹操便将持续受到两家极大的压力,而无法一家独大。
两家合,则曹氏危!
两家分,那曹氏一家独大,统一天下之势便成矣!
自襄樊大战,吴军袭取荆襄以后,那时候曹魏便已经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从那时起,两家在无法撼动曹氏的根基。
“原史上,联刘抗曹一直是鲁肃毕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在一直竭尽全力的维护,可终究其本人敌不过岁月的侵蚀,而逝去。”
一时,袁耀脑海里不由浮想联翩着关于鲁肃的事迹。
鲁肃原史上是建安二十二年逝世,而汉中大战与襄樊战役接踵而至的爆发。
这两场重大战役中,北方各种叛乱、因徭役过重而不堪重负的民众起义等等各事项已经将曹操忙得焦头烂额,在面对着汉中、襄樊两线开花的战局。
这一次,曹操几乎是在最后两年,差点不得善终。
若鲁肃能够活到这时,显而易见,以鲁肃的战略大局观,他必然不会像吕蒙那么目光短浅,将眼光执着于荆州那一城一地上。
他定然会力劝孙权趁机席卷淮河流域,巩固淮南之地。
然后为下一步逐鹿中原做充分准备。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原史上的孙权在周瑜、鲁肃尚在的时期,确实也是一位心怀天下的英主。
可在鲁肃逝世以后,孙权却逐渐变得不思进取。
最终,为了荆襄之地而错失了最后一次能够据有淮河流域,称雄天下的天赐良机。
这无疑令人可悲,可叹!
联想于此,袁耀此刻内心深处也包含着无比激动的心思,并暗自沉吟道:
“鲁肃啊鲁肃,本将不是孙权,只要汝跟了我,必然不会在带着遗憾离去。”
这一刻,袁耀无比自信。
当然,他亦有自信的资本。
现在的他可谓是坐拥扬州全境,雄踞淮河流域,势力相比原史上的孙氏政权不知强了多少倍。
其次,袁氏目前更是大汉天下的第一士族,门生故吏遍布州郡,威望极其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