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少争论,直接通过。
毕竟地方上交付将府的军用物资也不是白给的,除了警役、后备役训练消耗需要地方上承担以外。一切野战军、卫戍军所用的物资,都需要皇室掏钱买。
问题在于,都是物资紧急调到军队,年底地方拿着账册找司礼监报销。在没付账,却物资上路的这段时间里,这批东西也是地方出劳力运输,后勤司插手进去,地方不买账罢了。
地方不买账,后勤司就无法保证运到前线的东西没问题。这就是问题所在,现在就是形成政策正式通告地方,地方上接令的出物资,出徭役,由后勤司负责运输工作。至于物资的钱,年底皇室再一并结付。
反正都是皇室出钱买的东西,只要掏钱给地方,那与朝中百官没多少干系。物资在后勤司手里,出了事情折损的是军用物资,是皇室的钱,是皇室与将府的事情。
正因为这样,扩编、建立新的军团才成为一项大事。
毕竟扩建的军队,压力都建立在皇室财政的基础上。
为了节省支出,朱弘昭也不得不放开勒在警役部队脖子上的绳索,允许设立武警团。以减轻皇室养军的压力,反正真要开打,拉武警部队到前线也是正常的。
当代人对现在的军制也好理解,套用历史各朝的例子也是很明白的。如汉朝为例,警役部队就是地方郡国兵,武警部队就是边军,现役野战军、卫戍军就是禁军;宋朝的例子也简单,中央禁军、地方厢军体系中,又多了地方类似节度使的镇军罢了。
人人都知道节度使的镇军不是好东西,可此前朱弘昭给法司放兵权,愣是没几个出言反对的。
其后是法司方面的提案,还是原来的那一套东西,在国子监将杂科分解,分出兵科给将府人情,以及农科、工科以及法科,为了培养纯正的后继者,法司愿意担当重开百家争鸣盛事的先锋官。
毫无疑问,不论那一科的学子,依旧是儒门学子。这一点不容更改,若这一点更改,法司也不愿意做这件事情。
理论基础也简单,就是先秦百家为儒学所兼,儒学兼并百家之所长,如今再分出一堆儿子也是正常的。
都是很早就透出风来的东西,朝堂各处早有心理准备
,也是自然而然的通过。
三司的提案就是这类补充性质的提案,不算热闹。其后殿中官员要提的预案,才是重中之重。
叶向高这一届有五条核心大策,袁可立这一届也有。
袁可立这一届的根本核心大策是兵役策,这是袁可立的立身之本;其次是兼并浓缩叶向高这一届的强铁策,即继续增强钢铁生产行业及铁路铺设,兼并增修、维护道路、河道等基建工作。
还缺三条大策,谁能抢到其中一个,哪怕今天是个三品官,也有可能成为年后的辅相之一!
人人的动力是极大的,不仅殿中中枢重臣在争,地方上的督抚、省三司也在争。
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让朱弘昭非常满意的一种竞争,也是杀出来的竞争方式。
好看精致的盆景,都是大剪刀下去裁出来的,不合心意的早挨了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