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觉得划不来,这买卖亏。
和所有人一样,辽王也不觉设立青海省有什么必要,现在的形势设立甘肃省已经成熟,甘肃镇周边反对的土司吃了败仗,自然不会在这件事情和朝廷继续闹别扭。
他的意思和大部分人一样,没必要去打朵干都司、乌斯藏都司,都是穷山僻壤,要产出没产出,要人口没人口,打下后还要修路等一系列麻烦事,纯属嫌自己包袱不够重。
感觉按着原来的羁縻制度就好,成本小,定期收益也是有的,没必要这么闹腾。他这样想,高原上的人也这么想。
都觉得这穷山沟,也不产金银、稻米,应该不会被朝廷盯上。在两河口寨打了败仗,被杨肇基大迂回
俘获两万多部众,现在这些土司又凑上来赎人,一点危机感都没有。
这也难怪,看大明历次的地图,感觉非常的小。对于乌斯藏、朵干都司这偏远的破落地方用的笔墨真的不多,两个地方实际面积足足比河南、山东、南直隶加起来还要大,可在历代地图上这两个因为缺乏测绘,所以画的就很小很窄。
这也难怪,朝廷是根据这两个地方大致的人口数量,根据内地的人口占地比例来画的,导致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乌斯藏都司、朵干都司加起来还不如云南大。
平原人口是无法想想山区人口生活的困难,又都很难想像高原上的生活困顿以及地广人稀到了何等大的比例。
面对这样的穷地方,皇帝还想要,朱弘林只当是二郎好大喜功,想要从建制上,将羁縻土地纳入正式的体系中。
唔,皇帝的面子需求…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反正
朝廷不缺钱,皇室不缺钱,想打那就去打吧。
可辽王小时候穷惯了,他没有像杨肇基猜测的那样想那么多,他只知道进攻的后勤压力压在四川头上,北边西宁战线没必要开辟。他只想就近打下松藩,彻底弄稳妥,在一步步往前推。
没法子,穷惯了,舍不得大笔的烧银子。
辽王是川陕联军总指挥,总辖一切出征序列的军队,人家是皇帝的兄弟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背责任的话都说出口了,杨肇基还能说什么?
川陕都司府、军队的责任就是抽调精干人手为辽王组建参军、典军、后勤三司,将辽王想要的军队调拨过来,就是这么点责任,没有插手前线的权力。
将新的作战思路交代下去,由三司负责推衍细化,辽王则接受兰州战役立下大功的张献忠、岳文魁两人。
张献忠今年二十岁,身材高瘦,却攒下三捋三寸长泛黄胡须,胡须映衬下,使得整个人显得格外英武。
岳文魁人近中年,岁数大了才在西北军改的时候编入警固役。这回立下战功,表现勇悍编入现役。
两个人由部将升格,按规矩要去宫里担任宿卫军官最少半年时间后,才会正式升任。但表现过于出彩,让朱弘昭送到了辽王这里。
“末将张献忠、岳文魁,拜见辽王千岁,恭祝千岁爷安康如意。”
两将单膝跪地,另一个反正有功的棋牌台吉还在整编所部,会带一个营的骑军来这边戴罪立功,也是给他的一条上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