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前卫太空舱减速技术。
这就类似于一个超长的弹簧,利用纳米颗粒的电磁能量,在螺旋面最后接触地面时骤然压缩下,让尾部的太空舱,用一种较为和缓的方式减速,冲击力全部蓄积在纳米颗粒之间的电磁场中。
这种登陆技术储备,早在49年的时候,均摘星原体就在磁云星上研发了。当时搞这个技术,还是出于军事目的。也就是怎么在汲月这类没有大气层缓冲的星球快速降落。传统的火箭反推设计,太过臃肿。看看能不能用新技术解决。
当时的均摘星原体:“我就设计设计,实验实验,总结总结,你看,其实没真的要突进汲月啦。”
言归正传。
这个技术没有用在汲月上面,但是用在了金之星表面登陆上。
在太空战舰中,重核子燃烧物质在直径八十米的太空舱内启动,完成奇异夸克源头点火。这种高能物质,在没有足量物质供应的情况下,会快速熄灭。
故,缓慢降落在星球表面,然后再装配地表工厂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在地表先构建一个深井,然后火种物质快速打入这个井中,在二十秒内完成减速,然后对接地表工厂的物质供应。完成火种保存。
技术难度非常大,第一波投送过程中,百分之七十的“火种”全部熄灭了,其中还有两个投放舱没有进入深井,直接撞击到表面:金属约束舱瞬间解体,内部被约束的火种(高能物质)裂解,在金之星表面腾起了当量三千吨规模的核爆冲击波。
投送意外导致的爆炸场面,让当代某些技术人员兴致盎然地假设,是不是能用这个技术研发成一种新的歼星弹头。
有了第一波的投放经验。
第二波的投放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顶着长长能量弹簧的投放舱,精准地命中金星表,那直径一千米,宛如辐轮中轴的井口。
随着投放舱插入,井口中磁反应设施对入射舱减速,所弹射电离云,可以让太空上观察者看到地面星光闪烁。
在总控制大厅中,可用的火种区域依次点亮,金之星的表面逐渐亮了起来。
12月20日,均摘星宣布:“金之星火种部署完毕。”
轨道上数万名工作人员在相互庆祝后,开始进行下一个步骤。——那就是让金之星扬起‘轻纱’,再罩一次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