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实验室不难找,他就读的大学就有。

海大(虚构)是一所重点院校,在电池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孟谦联系上负责管理的老师,说明来意和有偿使用的前提,问题轻松搞定。

管理老师提了一些使用的规矩和安全条例,孟谦也转一圈熟悉一遍,虽然不是这个专业,但脑海里已经吸收很多,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后,很快就克服生疏。老师看了一会儿,放心的离开。

孟谦开始施展拳脚。

锂电池的研究分两部分:材料和工艺。

材料即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膈膜、电解液等,这是孟谦要重点动手的,虽然已经有正确方案,但恐怕得重复很多次才能掌握;至于工艺,主要在电芯的制作,工艺水平高低,电池差距明显。

理科出身的孟谦对实验不陌生,挑选自己需要的材料,埋头苦干。

实验室的日子是十分枯燥的,筛选材料、制定方案,再仔细的区分电芯,轻微的差异都可能会影响最终结果;而后他再一组组的检查电路保护、包装,并且记录每一组的表现、稳定性。

最麻烦在于电芯的创新——它是电池的动力核心。有些材料实验室没有,还得专门订购,甚至一些国内都没有。孟谦面临自己开发,或寻找替代品的两难……脑海里的步骤只是几下子,现实却举步维艰。

……

新型技术开发很不容易。

它不是小作坊生产电池,孟谦就亲眼领略过,卖山寨手机电池的商家,形状、容量都可以定制,老板按照要求去弄个十来分钟,自己动手diy的电池立马做好。当然三无产品,什么都不能保证。

他遇到了材料的难题,不得不停下。

期间手机又响了几次,学校的、公司的来电都有。

学校方面是辅导员打来的,孟谦同学因为上学期选修课挂科,还有两个学分没补完,所以这个学期,老师自动帮他选课。当然也照顾这些已工作的人士,课程都是晚上上,让他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