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页

时间上更符合原著了,怎么还有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氛围上的营造!

现在拍的,就是老版《风声》的开头,没错,就是这个开头,这个好似庆典的一个画面,确切的说应该就是过年。

可为什么非要拍这么一个镜头呢?这明显是一个大场面的镜头啊,成本会高啊。

没错,可是这样的一个镜头,却能很好的把日伪时期,日占区的那个氛围给营造出来!

对,就是为了营造这样的一个氛围,那些个膏药旗,那些个反正不是咱们国家的音乐,打鼓的人的装束,灯笼上面还有假名……这都让观众一下子就仿佛身临那个时代一样,这就是电影语言,就是告诉你,现在的时代背景。

所以,这个镜头其实便宜,因为就这么一个镜头过去之后,就不用多废话了,哦,也就是不用更多的电影语言了。

这个镜头其实是吴祥加的,电影的剧本其实是经过多次的改编,而因为季节的缘故,就没人考虑到要加这么一个镜头上来。

当然,在吴祥把自己的理由说明白了之后,那自然没人不同意了。

大家都是专业人士,都明白,营造一个时代背景,一个当年的那种氛围有多难,这么一个简单的镜头就能搞定,这绝对是个天才的想法。

不得不说,有时候这重生真的是一个超大的bug,很多事情都能得心应手。

可你吴祥怎么就想到了这个镜头呢?那书里都没有。

没办法,吴祥只好细的回想原著,然后告诉大家,我其实就是看那书里写过,1941年元月,一个大汉奸被除掉了,有这么写哦,一定有的哦。

好吧,这厮又混过去了。

夏天拍冬天的戏,可并不容易,不过还好,咱们这电影里可没说是哪里的冬天,也没说这个地方是哪座城市,所以,假定是南方的城市呗,当然,咱们只要不说就可以了,汪伪政权给人的感觉就是南方的嘛,上hai,wu汉什么的,他经常在那里活动。

是以,咱们这个人群的装束上,就以秋装为主,甚至还让那些个打鼓的装日本人的家伙赤裸着上身,这个感觉能更好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