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如果说尼米茨和坎宁安完全想不到这种可能性也是冤枉了两人,大家都对南太平洋海战进行过深入研究,这招数堀悌吉已玩过一次了,多少还有点眉目的。唯一的问题是这次交战完全是意外的遭遇战,等发现小泽舰队时已处于不得不打的地步,否则就必须调头就跑,且不说调头就跑有多挫伤士气,起码被人追杀肯定免不了,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硬碰硬。同时还有一点侥幸心理,认为事发突然,德军不可能这么快协调好亚速尔上的空军部队而可能有机可乘。
如果这种情形发生在日本,那尼米茨和坎宁安肯定就得手了——以日本陆海军的协调体系,没有半天决策肯定下不来。放在美国或英国身上估计也能得手——两家在协调中至少要浪费1-2小时,唯独德国不会。因为德国海航是德国空军成体系转移和抽调的,说是海军航空兵,其实是空军在海军的派遣部队还差不多,全是自己兄弟,不用大佬们出面,光科赫就摆平了。更何况亚速尔是全德国戒备等级最高的地方之一,天天绷紧发条满脑门都是打仗,反应速度怎么可能不快?
“咦,准备跑了?”打着打着,负责拦截的兰特发现美军飞机一面忙不迭地投下鱼雷和炸弹,一边开始拐头向北撤退,剩余f6f战斗机拼死断后,掩护机群撤退。
“没这么便宜,这儿是你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么?412们,强行翻越!”
德军将do-412编队爬升能力强的特点简直用到了极致,只见40多架do-412脱离编队向上一直爬升到7000米的高空——这高度上他们可发挥出极限冲刺的最高速度。他们很快越过与fw-190纠缠在一起的f6f们,越过了拼命逃窜的sbd和tbf们,再往前飞了一段然后在空中潇洒地拐头,再次扑下来截杀,至于油料什么的他们基本也不在乎。今天出发前长官们就交代到时候在舰队边迫降或跳伞——“请大家一起在北大西洋洗澡!”
德军上天入地的追杀整整持续了一个小时,打到油尽(fw-190)、弹尽才罢手,102架空军飞机以损失14架为代价,击落了109架英美飞机,战果将近骇人的1:8,要不是有10多架英美飞机在开战之初就抛弃副油箱、鱼雷、炸弹全速逃跑,超过1:8那是妥妥的。
“长官,拦截任务完成,空军共击落100余架敌机,迫使其余逃窜返航,我军损失轻微,目前正准备迫降或返航。”科赫眉飞色舞地汇报战况,他曾也是空军人嘛,空军打了大胜仗他一样高兴。
“什么?”伊藤整一“霍”地站了起来,震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这敌机都还没看到,居然说打退进攻了?现在舰队上空的直掩战斗机很多连副油箱都还没扔掉呢,还有比这更不可思议的事么?“超视距作战”战术居然恐怖如斯?
“美国人总算醒悟了,不过为时已晚。”小泽笑道,“没有精锐有力的飞行员,航母就是堆废铁,飞机和飞行员才是战斗力的最终体现,1艘埃塞克斯级和100个优秀飞行员相比,我宁可要后者。诸位,我说得对么?”
包括伊藤在内的众人连连点头,伊藤整一心想:小泽以前认为飞行员就是完成任务的消耗品,有多少用多少,现在到了德国,观念比国内航空派还激进。按他这种观点,飞行员不但要当军官,而且要考虑资源倾斜配置。
马沙尔虚心请教:“如果我们处在美国舰队的位置上,您觉得怎么做比较好?”
“先撤退……引诱我军追上来先放第一攻击波,然后美军调集全部战斗机予以拦截,最大限度降低杀伤,等下午时分再派出攻击群反击。”小泽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比如将我们引到离亚速尔800公里远的地方,这样我军陆基飞机保护能力便大大降低,起码超视距拦截效果就不好了。”
“这样敌军可能至少要损失一艘航空母舰吧?”
“是的,但这样至少还能保住2艘并发起反击,说不定也能搞沉我们1艘。现在敌人直接就没有机会了,听说他还有个规模较小的第二攻击波,那更是来送死无疑。”
“我不这么看。”马沙尔摇头道,“换我就召回第二攻击波,然后编队直接一分为二,撤退!”
“真的?”现在轮到小泽瞪大眼睛了,“就这么不名誉地跑了?以后还怎么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