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页

不过,一向亲自指导“欧洲之声”工作的霍夫曼现在顾不上口水战,他得到了比百慕大战役更令人心烦意乱的消息。

“隆美尔不肯交出运输机部队?还要求把后续部队派给他?增援中亚兵力到20万?”霍夫曼听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凯特尔道,“他这什么意思?他要打到中国或印度去?”

“这当然不是……”凯特尔尴尬地笑笑,他以为这消息元首早就知道了,没想到后者也第一次听说。这就有点奇怪,众所周知隆美尔是元首的爱将,他提出的要求几乎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这次怎么会?

他却不知道霍夫曼最近一直在强调加强制度管理,增强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长的权威,增强联合战区司令部的指挥权威,避免以前那样一点事就直接一杆子捅到柏林——他是陆军总司令不假,但并不等于要直接管到每个集团军,那样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所以隆美尔心领神会地将报告先发给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

“他的理由是两条,第一条,他发现俄国人在调集大军准备围剿他,很可能马上要切断其补给线,运输机部队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走;第二,他希望能在中亚战区吸引更多敌军,为‘曙光’战役增加更多助力。”凯特尔道,“总参谋部也发现情况有点不太对头,敌军调动情况极为诡异,蔡茨勒将军因此给了其他建议——让他向南转进伊朗。”

“转进伊朗?”霍夫曼仔细看了看地图,问道,“他是怎么考虑的?”

“增兵10万可以做到,但目前南线战役尚未发起,我军必须通过里海进行人员增援和补给,再投放10万兵力不成问题,可要再多投放10万人的补给就非常困难;其次,如果我军增兵之后敌军继续增兵怎么办?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往中亚派兵,敌人却可以源源不断地调兵遣将,他们放弃了中路焦土地带的抵御,腾出了大量兵力,中亚对他们是内线作战,距离近、补给方便,我们不具备类似条件;然后,在中亚大打一场并不符合当前的战略意图,冬季雪季之后,机械化部队移动将非常困难,只有山地步兵才行,我军最多的山地部队全集中在挪威,调往东线缓不济急;最后,现在撤退也来不及了,或者说,人员大概能撤退,装备撤不下来——全部搭乘运输机离开,不管装备。”

霍夫曼摇摇头,变成徒手兵离开中亚显然不是个好主意,装备他损失得起,这面子他丢不起,中亚各国刚刚宣布独立并向轴心靠拢,如果这时德军因为苏军威胁而丢盔曳甲地逃跑——就像英美在非洲那样,中亚各国好不容易扶持起来的民族政权马上就会被苏维埃扑杀,这对士气、对民心、对德国在盟国面前的威信都是重大打击,隆美尔大概基于这一点才提出加强补给并增兵的要求。

霍夫曼现在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按蔡茨勒的意见,曙光战役继续按部就班,隆美尔向伊朗转进,大不了等明年开春再打回来;二是按隆美尔的意见,加强中亚兵力并增强补给能力,至于曙光战役,因为中亚战局牵制,或许不再需要这么多补给力量。

两种意见都有点道理,凯特尔对此也能挠头,官司打到柏林,现在轮到霍夫曼为选择而头疼了……

第075章 曙光(18)

霍夫曼面临的抉择几天前在克里姆林宫也上演过,以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为代表,红军总参谋部分成两派,一大堆人各自就大解决方案和小解决方案进行激烈争论,基本上每个参加政治局会议的人员都进行了发言和表态,经过两天一夜长时间讨论,最后斯大林以一锤定音的决策批准了朱可夫的方案。当然推进该方案有明确前提,必须是中亚攻略取得一定成效,即充分调动德军后才能开展。

为增强朱可夫方案的可行性,斯大林下了大本钱,一口气拨付了6个全新组建的近卫坦克旅。其中,2个坦克旅全部装备红军刚刚生产出来的is-1重型坦克,每个旅拥有58辆,这款一直以来被寄予厚望、希望能与虎式坦克相抗衡的新坦克经历了kv-13、kv-85和is-85等不同阶段的测试和研制,终于在9月份成熟并开始量产,首批全用于装备新的近卫坦克旅。

另外4个旅则装备了历史上根本未曾出现过的量产型号——t-4385,由于德国一直未将豹式坦克投入作战(产品已开始生产),再加上虎式与4号坦克联合作战的显著成功,所以红军在装甲装备方面借鉴、模仿了德军的思路,同样以重型、中型坦克搭配使用为理念,对中型坦克的要求是要克制德军主力——4号h型。过去的交手情况充分证明t-3476不堪大用,面对4号h型完全处于下风。t-43虽然在防御和设备上改进不少,但火力依然偏弱,最后伏罗希洛夫元帅拍板t-43安装与is-1一样的85火炮,形成t-4385的新型号。

生产t-3485还是t-4385在红军内部曾有过争论,经过论证和比对,认为t-4385虽然制造难度更大,但性能比t-3485强,最终选择后者作为发展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