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伙其实也知道辎重处能够寄存物品,可是那些东西基本是拼了命才挣来,不放在身边总是会觉得不放心,导致选择存放在辎重处反而是少数人才会干。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觉得累积足够的财物,然后花上一笔运费让军方送回家里。
他们才刚来西域没两个月,都还没正式去大抢特抢一番,能够累积财物的基本是巡逻时遭遇西域人进行厮杀,过后依据功劳分配到的东西。
托军方送回家需要运费,路程的长短决定了运费的多少,对他们这种拿命挣钱的人来说,每一个铜板都显得昂贵,怎么舍得少少的财物就花一笔运费。
梁曲从自己的包裹上移开视线,扯着难看的笑容对石伯说:“要是有什么三长两短,带在身边就没了。”
要是寄存物品的人阵亡或失踪,可以确认阵亡的话,辎重处自然是将阵亡者存放的东西送给其家人,运费依然还是有,只是打个半折。要是无法确认生死的失踪,辎重处需要有一个时限,一般是三个月左右失踪者没出现,辎重处就会将失踪者存放的物品送给其家人,就是没有了折扣。
关于失踪还有另外的说法,需要经过一道程序来判定是不是当了逃兵,一旦被确认为逃兵可是会受到很严重的惩罚,存放的财货什么的自然还是他的,可是他本人至少是三年以上的苦役要度过。
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宋然集结本队的人,与其它队会合集成一个屯的编制,他们这个屯又会与其它屯进行会合形成曲的编制,随后就是曲会合成为师的编制。
汉国的一个师是五千人,由一名校尉来进行统率,校尉又接受郎将的指挥,郎将则是一个军的指挥官。
师这个军事单位在春秋时期已经存在,那个时候是分为伍、两、偏、卒、旅、师、军,每“伍”五人、每“两”二十五人、每“偏”五十人、每“卒”一百人、每“旅”五百人、每“师”两千五百人、每“军”一万两千五百人,然后又会区分车兵和步兵,上面那个就是纯步兵的编制,要是车兵就会再一个“乘”的单位,一个“乘”基本上就是一个“卒”再加上一个“偏”,也就是每乘战车是有一百五十名步兵跟随。
刘彦原本是要用现代军队的编制来建设汉军,后面一想就算了。
任何时代的编制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最先进的未必就是最适合的,应该是适合的才是正确的。
刘彦后面是听取了广泛的意见,延续秦汉的军队编制,只是将先汉的“部”改称为“师”。
李匡是郎将,要是统率常备军当然只能指挥一个军,能统率超过一个常备军的是中郎将,像是谢安一直统率两到三个军。
在汉军能够统率三个军以上的只能是带有“征”、“镇”、“平”、“抚”前缀的这些将军,只不过目前为止汉国也就任命“征”字头的将军,其余的“镇”、“平”、“抚”一直是空有名号。
李匡能够统率五万人马进入西域,是这支部队压根就没有正儿八经的番号,是属于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他却是很明白这一次经历的珍贵,要是统率过程中没犯什么大错误,基本上一个中郎将是跑不掉的。他老早就想要立功升官,要不然自己的妻子都是个临淄令,都算什么事嘛。
西域兵团是由一个郎将来指挥,那么一名校尉指挥上两个师也属于正常。从李匡到下面的任何一人,他们都清楚这一次经历意味着什么,郎将可以升官为中郎将,校尉干得好升为郎将,职位越低就越可能来个几级跳,比如士兵可以成为伍长,伍长却能成为队率,谁不是卯足了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