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页

徐正还在那边自顾自地说:“幸亏是有王上表露态度,要不然他们还想着要消减常备军数量,完全忘记胡人是怎么肆虐了。”

那一刻谢安内心矛盾了,他就像当前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就是因为历经过胡人带来的浩劫,无比深切的知道一个国家和民族武力的重要性,谁再也不提“国虽大,好战必亡”,基本是将“忘战必危”视为真理。

“就不说咱们是怎么驱逐胡人,仅是大汉占领中南半岛,那里一直在向本土提供粮食……”徐正抱怨道:“他们怎么就只看到耗费,没有看到收获呢?”

谢安下意识点头,回应:“以收获而言,开疆辟土是一面,大汉也一再向外获取资源。”

徐正就更来劲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地提起为什么要征战,然后是中枢一些没有向外传的秘闻,总的来说就是看那帮子文官越来越不爽了。

谢安也就安安静静地听徐正不断抱怨,听得越多就感觉越不妙,怎么都觉得新一轮的文武之争好像很严重的样子。

第708章 首重关中

其实也不是什么文武之争,是汉国从大规模战争中停顿下来的一种“阵痛”,比如想要建功立业的军方失去了自己的舞台,一时间心里落差难以平复,再来就是管理民政的人一再强调一国内政,惹得那些本来就失落的武人心生逆反。

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队要耐得住寂寞啥啥啥的,可只要成为军人的那一刻起,谁不是有一颗报效国家的心,一日复一日地训练再训练,等不来发挥自己作用的机会,对国家和民族当然是好事,可对于军人就真的难免失落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汉军真的都是在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十三个常备军团常年不是在战场,就是在前往战场的路途上。那个时候就是武人最幸福的时候,他们有足够的舞台来表现自己,抓住机会就能封妻荫子。

对燕之战后,汉国对外战事规模一再下降,针对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残余的仅是两个常备军,西北部镇守原来张氏凉国的只有一个常备军,对付西面羌族、氐族残余也只是一个常备军,处于中南半岛干脆就只有一个常备师,要是后面没有入侵笈多王朝,差不多是九个常备军处于趴窝阶段。

“军队要是长久不作战会失去血性。”徐正并不觉得自己是在无病呻吟,对同样是军方一员的谢安也没有什么好隐瞒:“仅是一年不到,虽说武备和操练没有荒废,长期没有动弹的几个常备军真的出现战力下降的现象。”

那并不难理解,再精锐的部队也无法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战斗力,部队有一段时间处于平和时期之后,将士难免是会心理松懈下来,延伸到的就是方方面面。

再来是,汉国要应对大面积天灾,短时间内难以大动干戈,还有建设内政的呼声太大,导致连军方都认为自己难再有表现自己的空间,作为军队那种需要保持的警惕和求战心一旦被消磨,仅是依靠训练基本没有太大的作用,需要的是拉到战场再见见血。

谢安还是比较支持建设内政的呼声。会有这样的思想挺简单,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对于怎么治理国家也有自己的理解。

一个国家的武力是建立在有充足后勤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国家的国力才是军队武力的保证,没有充足国力的国家哪怕是武力能够鼎盛一时,不是在疯狂中走向毁灭,就是国家因为民不聊生陷入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