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桑虞想太多,是所有人都有进行思考,刘彦是驱除胡虏得到的统治权,被从胡虏肆虐中拯救出来的百姓哪怕是不感恩戴德,也要保持足够的敬意。
一个国家只要百姓对统治者的感官不恶劣,就是有再多的野心家,得不到百姓的拥戴,无论干什么也只能是泛起小浪花,敢起兵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跟随,肯定是要被镇压下去。
所以了,且翻阅史书,内部竞争中的改朝换代基本是统治者失去民心,才有了那些野心家可以争取民心的空间,最终完成朝代更替。
得民心而又被推翻的皇朝,那也必然是统治者治理国家走错了路线,对内无法富民强兵,对外威胁认识不足又在邦交中干了不止一次蠢事,最后统治者死于异族之手,举国臣民也成了下等人。
汉国建立的时间是七年,刘彦虽然对内民生重视不足,却一直在干向异族复仇的事。
对于当代的百姓而言,中原的百姓经历过胡虏肆虐的悲惨,长江以南的百姓也时刻活在胡虏可能南下的恐惧,甚至是长江以南的百姓还要被世家尽情剥削,刘彦崛起并建国解救了中原百姓,灭掉东晋小朝廷也让长江以南的百姓生活环境得到好的改变。
要说百姓对于刘彦是什么感官,肯定不会是百分百的爱戴,却不会有太多的人存在负面看法。这个形式上面,不但代表着国家的稳定,也代表着几代之内刘彦这个家族统治权的稳固。
细思极恐的众人,他们不确定刘彦抱着什么想法,反正是不敢将一些事情做得太过份或是过于明显,心思总算是从怎么来发展家族,拉回到该怎么去治理国家上面。
想多了的情况下还有一种效应,就是怕刘彦真的挖坑等着埋人,生起了“无私贡献”的念头。
“募捐之事可一不可再。”刘彦当然不会愿意凭白不付出从各家族获取千万石以上的粮食:“以当地粮价进行易买。”
汉国讲的是不付出就没有回报,那就不能没有回报地让人去付出,一旦这个规则由刘彦来亲手打破,一时间是得到了好处,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是什么好事。
前两次的募捐,后面刘彦都给了相应的回报,极大限度演示了什么叫作公平,甚至有些人还得到了所谓的机缘。
庾翼是很有把握说服前去中南半岛进行开拓的各家族无偿拿出粮食,他们在开拓期间虽然依照规定缴纳各种该交的利益,可获得的好处依然是巨大。
要是没有刘彦开放中南半岛让各家族去撒欢,甚至为了他们的撒欢创造无比多的便利,各家族哪怕有那个心思也办不到。
前往中南半岛进行开拓的家族,他们与待在国内的那些家族已经成了两个世界的人,不止是因为在外面获得了庞大的好处,还因为所闻所见让眼界和思想达到了另一个层次。
作为第一代得到国家支持向外野蛮开拓的众人,他们不但见识到了世界有多大,还体会到了身为强国之人的各种好处。他们在汉国之内是可以随意被剿灭的存在,到了异域却是能仗着身后强大的祖国为所欲为,光是这样的体会就足以认清国内那些人看不到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