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在大雾天气之下也会进行盲射,总归来说还是为了震慑,用这样的意图让敌军以为偷袭已经被发现。
汉军的箭矢非常充足,没有箭矢告罄的后顾之忧,遭遇到浓雾天气必然不会吝啬箭矢,得到命令的弓弩手将自己在美梦中突然被叫醒的怒气,是用射出的箭矢来进行宣泄,还真的是能够听到浓雾之中发出惨叫。
借着浓雾进行偷袭是一种常态,任哪个指挥官遭遇到这样的天气都会尝试一下,不过一般也就是派出数量多但是每支队伍人数少,主要是摸营进行破坏,可以致使敌军发生营啸就是最大的收获,不行也就摸进去能烧什么就放火烧什么。
在这种伸手不见五指的浓雾环境中,部队派出去压根就别想再能下达下一次的指令,基本哪支队伍出发前得到的是什么命令,那就只能一直向着既定的目标使力。毕竟浓雾天气之中,想找人压根就找不到,更换军令什么的无从谈起。
哪怕是太阳升起,处于浓雾之中也只能是看到自己身边最近的人,再远的地方就是雾蒙蒙的一片,处于这种环境的人其实是内心无比的紧绷和紧张,任何一点点的刺激都会下意识地挥出兵器。
“那边……”李米很尽力想要看得更远一些,问题是眼睛睁得再大也就只能看那么远,摆出一个侧耳倾听的姿势:“听着窸窸窣窣……”
冷兵器军队营盘是个什么样的构成呢?正规的营盘会有层次,外围必然是清理出一片足够的空地,再来的下一层就是诸多障碍物构成的缓冲带,后面更有篱笆、木栏、木栅的多道阻隔带。
空地是将杂草、树木、灌木丛等等可以阻碍视线的东西完全清理干净,还会布置暗哨和明哨,暗哨是挖坑藏人,明哨则是摆着木板造的亭子,他们就是军大营外围的眼睛。
缓冲带会非常复杂,有着众多的拒马、并拢尖木排、或是杂物,必要的时候还会洒下铁蒺藜,什么地段安全可以行人也不固定。
围起来的“圈”,第一道一般会是篱笆墙,这种墙不会太高,基本是到成年人的腰间部位,必要的时候是可以作为箭垛;第二道这会是连成线的木栏,它们并不是密封形式,每条木桩会留有空隙;后面的木栅栏才是封密并排模式,这种木栅栏是仿照城墙,高度至少有三米,宽度通常在两米以上,每隔一段还会建造一个箭塔,并且是多层次地布置。
除开必要的营寨工事之外,营盘之内哪里是将士休息的区域,什么地方会留下校场,屯粮点该是在哪,军械库是在什么位置,甚至是厕所是在什么方位,都是有着十足的讲究,唯一不变的是主将的大帐绝对是在核心区域。
是不是一员合格的将军,看得不止是指挥部队交战,很多时候看营盘的布置就能够看得出来,不懂布置营盘的将军不会有独立领兵的机会。
简单的拿入厕区该放在哪来说,要是地点错误就该是整个营盘弥漫臭味,甚至是忽略入厕区会让整个营盘满是粑粑,苍蝇到处乱飞倒是其次,卫生恶劣必然会使病菌横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伤亡人数官方统计是接近两亿,然后死亡人数是五千五百万到六千万之间,但真正死于子弹、炮弹……等武器的人实际上只占了其中的四五成,其余皆是死于其它,最为严重的是疾病。
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来说,以九十年代的官方统计数字来看,中国军民的总死亡人数是一千八百万,军人死亡人数为一百四十八万,其中国军阵亡一百三十五万,某党(含未知归属游击队)阵亡约十万到十二万。必须要说的是,鬼子残暴是绝对的事实,但造成这么大规模的死亡是饥饿和疾病。(仅是1942的华北大饥荒就造成三百万人以上的死亡)
军队是集体,任何的集体在缺乏医疗的前提下,任何可传染的疾病一旦爆发,那就必然会形成恐怖的后果,华夏大地爆发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历史有许多,像是东汉末年就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瘟疫,最严重的一次是席卷中原再蔓延到长江以南,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