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渠郡现在就在遭遇殷浩所率的汉军入侵,汉军是上庸方向杀来,先攻取了巴东一带,而巴东其实是属于东晋小朝廷疆域。
殷浩所部在攻打巴东时并没有遭遇到多么顽强的抵抗,原因是东晋小朝廷现在最重视的是寿春到京口的沿线,位处东晋小朝廷版图的西北疆域事实上已经是被放弃和抛弃,理由是能将寿春到京口一带防御下来,那么现在失去西北版图上的疆域以后也能拿回去,一旦寿春到京口一带丢了,那肯定是一切皆休。
巴东郡就在长江水道范围之内,殷浩所部能够快速且轻易地拿下,那是因为汉军的内河舰队完全发力,偏偏巴东的长江河段自先秦就已经被开发得相当完善,再有东晋小朝廷放弃的因素,殷浩所部想慢都慢不下来。
与常璩一样,龚壮事实上也是一个“哈晋派”,后者“哈晋”还能“哈”得理直气壮,原因是龚壮的父亲和叔叔都为李特所杀,因实力相差悬殊无法复仇。直至李寿驻守汉中与李期争斗时,以龚壮善谋多次前往礼聘请教。龚壮虽不出仕,但教其先出手取成都,称藩于晋之计。李寿依计发兵夺位,然功成却改国号称帝,更以龚壮之功聘其为太师但仍不就。
如果说常璩是站在世家的角度希望蜀地被东晋小朝廷所统治,龚壮想得更多的是百姓,不过龚壮的为百姓则是以自己的思想和出发点来做考虑。
这年头有清晰民族观念的文人不多,毕竟不管是孔老夫子还是后面的绝大多数大儒都是教导“有教无类”,简单点的说就是“信我者,就是自己人”,文明点则是“蛮夷入华夏则华夏之”,别期望有这种观念的人会有明确的民族观念,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
李氏成汉是一个由氐人和羌人作为统治阶层的国家,不过这个国家在汉化上的进程其实还算不低,奇怪就怪在真正的汉家苗裔却从来不缺被凌辱的经历,也就是一些实力足够或是有名声、有实力的家族才得到当权者的“惯着”。
在龚壮眼中,新出现的汉国是一个奇怪又不伦不类的国家,尤其是常年征战和各项大工程体现出了不体恤民力的情况非常严重,深切认为百姓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家压根就是遭罪。
“以我们的威望,联络晋军入蜀必定会被欣喜。”龚壮不想当的是李氏成汉的官,对于成为东晋小朝廷官员一份子还是有兴趣的。不过他觉得引晋军入蜀可不是为了当官,是像曾经的张松引刘备入川那样,一样是为了百姓的同时也可以在青史上重重地留下一笔。他问:“想必晋室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伪汉攻夺蜀地?”
蜀地对外交通不容易,常年处于信息封闭的现状,别人不下大工夫不会清楚蜀地是个什么模样,同样蜀地的人想知道外面的事情也不容易。不管是常璩,还是龚壮,哪怕是汉军攻占巴东都以为是晋军一时不防,他们根本就不清楚东晋小朝廷目前面对的是什么局面。
第480章 国已不国
晋室衰弱,可是天下间的读书人尤其是世家依然大部分视之为正朔。理由其实简单到可怕,那是由屁股来决定脑袋思想的一个定律,屁股坐在哪里可以得到更大更多的利益,天然上就会进行靠拢。
一度有那么个时候,在读书人的各种观念下,入主中原的胡人也将晋室视作正朔,胡人是占了晋室的地奴役晋人,一方面又对晋室的册封很感兴趣,结果是但凡有点身份的胡人大多数是晋室册封的官员,也就拓跋一族对这个才没有什么兴趣。
汉国的崛起有一段时间令天下的读书人有些无所适从,直至汉国表现出不待见老牌世家,汉军每到一地必然重新洗牌,等于是逼迫那些世家提前进行站队,要么是牺牲家族利益融合进入汉国,再来就是使用各种手段阻扰汉国对版图的吞并。
中原的人会对汉国的强劲崛起更有直观印象,封闭的蜀地对汉国大多是来自道听途说,蜀地的世家知道汉国很强,可是他们对于汉国有多强没有亲眼目睹,保证家族利益的前提下必然是要挣扎一番。
在常璩和龚壮的观念中,东晋小朝廷才是比较强大的那一个,他们哪怕知道新晋崛起的汉国打得石碣赵国退避只剩下两个州,也不愿意承认汉国的强大。他们就是听说东晋小朝廷已经虚弱到一定份上,也只会一厢情愿地相信自己根深蒂固的判断,那就是东晋小朝廷依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