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页

任何国家的重要职位,不管是公开还是秘密,说句令人丧气的就是其实早就有了备用人选。公开是搞选举那一套,可不是还有明摆着的候选人嘛。秘密的则是高层内部的内定,可以肯定的就是人选绝非只有一个,但采取的是候选人“静悄悄”的竞争。

曾经的太尉人选有两个,除了徐正就是吕泰,但吕泰早在慕容燕军压境的时候就被淘汰出局。后面汉军之后又出现了不少活力四射的将领,问题就在于需要讲资历的现状下,能够追赶徐正脚步的人真心没有。

讲资历是一件令人挺无奈的事情,可能谁都痛恨这一点,但那是没有经过细想的错觉。资历代表着一再淘汰和知根究底,可不全然是靠熬时间,高层对于知根究底无比重要,中下层搞资历那一套是坏事。

认真的讲,不是被逼急了没办法,任何一个国家的高层都没可能随随便便就让一个不了解的人上去,那是在拿整个国家开玩笑。

汉军之中能够称作为新锐的人并不算少,比如李坛和骞建同在进攻战的锋锐,又有在东平郡几场战事表现出不俗能力的桓温,更有作为江都主官的李匡。他们都用实际的功劳来展现出自己的非凡能力,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人基本都比较能力鲜明,有进攻性强的,亦是有善于防守的,其中以桓温展现出来的能力最为均衡。

在中下层军官上面,刘彦亦是发现不少可以培养的好苗子,基本是一些在协调性上有充分能力的人。

军队提拔人都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流程,要表现出彩令高层的目光注视到,随后对于士卒的协调能力肯定是要有,协调能力是下层军官能够打开上进道路的钥匙,中层军官想要再往上爬则是要有足够的大局观。

谈完了军队方面,刘彦不得不过问文官体系。

哪怕是建国在即了,可刘彦麾下的文官体系依然是多处空缺的状态,那是一件异常令人尴尬的事情。

刘彦执行的是套着三公九卿制度壳子的体制,学习始皇帝将丞相这个重要权职一分为二,纪昌为左丞相,桑虞为右丞相。

汉部是以左为尊,那么纪昌的排名就是在桑虞之上,分置下来的权利就是凡事以左丞相为主,右丞相就相当是副职,但又存在互相平衡的机制。

因为有左右丞相的存在,御史大夫这个官职职权又被刘彦变动了一下,从本来相当于丞相副职的职权改为宋和明差不多的权利,比如专门干找茬的活。因为暂时没人选,被空置下来。

还有更尴尬的事情存在,例如刘彦没有亲族,那么九卿之首掌管宗庙礼仪掌管宗庙礼仪的奉常直接没人当,与之同样没有人选的还有九卿中掌管皇族和宗室事务的宗正。

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的太仆被犒赏给了田朔。他一直是身在后方,不过对于民政的贡献上……老实说是因为能力有限,存在感和作用真心不大。

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的典客一开始就确认是让吕议来当,一段时间的观察下来他还算是称职,但要说优秀可有些虚。

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的治粟内史是选蔡优,与之吕议的表现平凡成比较的是,蔡优在这个职位上就真的是不错,军队连番大战后勤没有乱固然是因为有刘彦金手指的关系,可缺乏了有能力的人协调也该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