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石碣骑兵首批冲撞上去被大剑士挡下来,发现哪怕是靠近都无法击溃汉军前排的石碣骑兵,他们看到同伴冲上去也是被斩成两段,刹那间就心理崩溃掉,先是一个石碣骑兵改变冲锋的方向,随后是第二个、第三个……演变成全面的崩溃。
处于后方的孙伏都彻底呆住,首批的五千骑兵崩溃,第二批冲上去的三千骑兵挨着箭雨看到友军崩溃也是放弃进攻,好好的攻势仅仅是发生短暂的肉搏战就结束。
进攻的石碣骑兵撤离,站立在战场上的大剑士不会超过四百,后面的汉军辅兵奔跑过去。
辅兵上去是受命检查友军,只因为大剑士的甲胄太厚重,倒下之后仅是依靠自己站不起来。他们一通检查下来,重新站立起来的大剑士有三百二十之众,那也就是说真正阵亡的大剑士只有三百不到!
“阵亡三百?”桓温一脸的吃惊:“具装重步兵与远程部队配合,取得的战果该是超过三千吧?”
“目测下来,具装重步兵取得的战果该有七八百。”谢安亦是满满的吃惊,后面却是说:“可惜并非所有人都有那样的心理素质。”
简单而言,真不是人人都有那个胆子面对高速驰骋冲来的骑兵悍然不畏,偏偏身为具装重步兵又要有那种无畏的心理。
晋军可以武装出具装重步兵,可能在相关甲胄和兵器上面还会比汉军好上不少,但晋军想要找悍不畏死的勇士真心不是那么容易。
“每个都要求身材足够高大且强壮……”桓温一点都不避讳地说:“二十万晋军能凑出数千就算多了,又要考虑心理素质,恐怕是很难进行借鉴。”
说白了,桓温和谢安是在为刘彦效力没有错,但长久的思维已经固定下来,屡屡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自己熟知的东西来和汉军进行对比。
他俩这样也没有其它的意思,比如帮助东晋之类的,就是要在一系列的对比之中更彻底的了解汉军,每每互相对比下来是对汉部有了更大的期待,那是因为他们发现汉军远比想象中要强大。
用轻微的代价瓦解石碣赵军的首次攻势,桓温的自信心彻底膨胀起来。若说之前他仅仅是期望在野战中阻击一下孙伏都所部,为须昌那边的防御工事完善争取时间。现在他却是有足够的信心在野战中与孙伏都所部较量,并且有信心战而胜之。
统兵作战的将校要懂得士气的重要性,桓温虽然是第一次带兵,可他的家族有足够深厚的传承底蕴,哪能不了解士气增幅的重要性?
一通战鼓被敲响,那是桓温下令部队缓慢前移,要用强盛的气势近一步压迫士气下降的石碣赵军,为接下来的交战获取更强的心理优势。
汉军兵少而主动迫近,给石碣赵军带去的压力从前沿的赵军士兵脸上表情就能看得出来。
面对汉军的迫近,处于前沿的石碣士兵基本是下意识看向大纛所在。那是一种极度心虚的体现,仿佛看不到大纛就心里不踏实,更像是一旦看到大纛后移就会逃奔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