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高杰部拿走了一大批甲胄、兵器,还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存货。
在刘三水的建议下,他们先把这些甲胄、兵器分类,再根据各营士兵的特点进行分发。
如此一来,看似工作量加大了,实则大大减少了无用功,使效率明显提升。
兵库之中最多的甲胄就是棉甲,一共有八千副。这种甲胄是给一般的士兵配备的,步兵、骑兵皆可。
当然此次驰援山东的神策军十营中只有两个骑兵营,并没有太多骑兵。
除了棉甲外便是锁子甲最多,有三千副。这可是人人都稀罕的尖货。刘三水不敢做主,只能先禀报上官再来决定把这批锁子甲分给哪营。
剩下的便是一些高级军官用的甲胄了,数量很少。
刘三水细细数了一遍,勉强够分给各营将官。
兵器的情况则要复杂的多。
库中最多的是长矛,其次是长枪。
长矛加上长枪一共有七千杆。
不管是长矛还是长枪都是木杆或者竹杆,只在矛头、枪头上用了些镔铁。
这两样兵器对神策军来说是十分实用的。
因为神策军各营编制中都少不了长枪手,按照编制分配下来基本上每营都能分到五百到一千杆备用的长枪。
毕竟战场搏杀偶然性太大,枪头矛头若是折断再想修好不是太容易,若是有备用的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除了长枪、长矛外,兵库中还有大量的单刀、盾牌,共在一万套上下。
这些都是明军士兵的标配,没啥可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