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大明现在只是有麻烦,谁也看不出有亡国的踪迹。今上据说喜欢打木匠活,可大明的皇帝有几个是勤政的君主?
现在辽西连续数年无战事,并且收复了大量失土,安置了不少逃民。
九边重镇除了辽镇有强敌在侧,其余各镇在这几年都安然无事,保存着相对完好的力量。
奢安之乱平定,荷兰红夷强占澎湖被赶走,除此之外大明万里疆土都无事发生。
南方相当富裕,北方灾害虽然严重,但通州一地储粮始终在千万石以上,京师和九边数十年内都不害怕会缺粮。
陕西和山西有灾,朝廷也会发下赈济,不会弄的灾民四处游荡,更不必担心有饥民会造反。
年景虽差,无非也就是京师多了一些逃荒的流民,在京师的城外和大街小巷里安身,先是每天讨饭,接着男子会做一些力气活,等灾荒时间过去,流民自会回乡,留下来的也是在京师谋生,并不会有什么乱子。
总体来说,除了一个东虏之外,大明的整体环境不仅不坏,反而比神宗年间要强的多。
这样的大环境下,能有几人专心跟着张瀚进行造反的事业?
所以成方并不责怪杨义和杨二等人,自从毕麻子一事之后,山上还是保留了很多小山头,这是为了防止朝廷的过于忌惮……辽西上下已经知道十三山上有和记的兵力在,如果成了和记掌握一切,可能朝廷会和后金方面配合,主动切断十三山和辽西的联络,那麻烦可就大的多了。
所以保留了很多小山头,也保留了杨二这个最大的山头,虽然对方一心一意想融入和记之内,但成方知道那是因为杨二对和记的尊重,并不是一心要跟着和记做更大的事业。
这个区别看似不大,内里的分别关系可是太大了,大到了随时可能叫山上分崩离析的地步。
第1245章 应运
“我真没有事瞒着队头。”成方十分诚恳的道:“要来接洽,我便过来了。但我实话实说,对新经略和辽镇兵马,你不要抱任何的希望。”
“你就不是辽镇兵马出身?”杨义一听就火大了,怒目瞪眼的对成方道:“现在攀上高枝也没有啥,但不要忘了自己的出身!”
“我何曾忘过……”成方颇感无奈,这事已经成了他和杨义之间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