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揭和丁零在西域的征战十分野蛮,完全就是游牧民族的作风,见到人不是杀就是抓起来成为奴隶,看到东西就是一个“抢”字。事实上他们干的事情本来是应该由匈奴人来干,不过现在匈奴人已经实质上的分裂。

帝国也在征伐西域,与宛国的战争已经进行到最后阶段,正是有这个借口,蒙恬才久久没有支援乌孙。宛国现在只剩下一个城池没有被攻破,事实上不是蒙恬打不下来,看看准备北上支援乌孙,宛国最后的王都被一天攻破就知道了的嘛。

只有经历过残酷才知道什么叫温柔,也只有让西域这片旮旯地方的人看看呼揭人和丁零的残暴,才会知道帝国其实要显得更加文明。

当然,不管是野蛮还是文明,帝国在将东胡人揍趴下之后已经有了新的计划,那就是将新的练兵场所换到西域……

第1099章 尾声(二)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敌人,哪怕是再不中用的敌人,也比没有敌人要晚上至少万倍,那既是《司马法·仁本》中的: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国大好战会不会亡其实要看是怎么战,若是空耗国帑的征战,没有取得收入,这一类的战争打起来确实是会越打国家越穷,搞得国内经济崩溃,国民又因为没有获得战争红利,变得全国哀声哉道。

帝国打仗却不是只顾着好玩去的,屡次作战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可不是光为了“朕即天下”一个人的面子或是喜好。

看看帝国从崛起向外征战都打了几场战争,然后又从战争中获得了什么就清楚了,哪怕是被认为最为贫瘠的草原,因为发现超巨型的铁矿和对牧畜业的发展,红利就是比天还大。

对了,目前参与牧畜业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是每时每刻都有牛、羊、马出产,可以作为肉食的牧畜自然是活生生的送回国内,然后宰掉成为市场上贩售的肉食。马匹也不是全部被用来在作为军用,实际上因为帝国越来越不缺乏马匹,稍微有点经济条件的家庭都能买上一匹代步,差别就是马的品种和质量怎么样了。

针对南边的战事产生的红利更是巨大,岭南开发了十几年,因为国家有意识地进行投入,那个地方开始由穷山恶水向鱼米之乡发展。根据统计,岭南的粮食出产量至少占了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五。其实这个已经是比较夸张的数据了,毕竟岭南也就是帝国的二十分之一的领土,却是提供差不多一半的粮食出产量。不过,谁让岭南那边可以一年三熟来着?

需要说一个实话,岭南虽然是一年三熟,但是……天地良心啊,一年三熟的稻米吃起来口感真的不怎么样。

帝国崛起于南方,因为执政阶层基本是以稻米为主食,着实是改变了上层社会的饮食习惯,但关于对小麦的需求其实是一年比一年大,导致的现象就是帝国出现了实际上的分裂……唔?不是什么分裂,就好像是豆腐脑咸党和甜党的区别那样,出现了稻米党和小麦党(面食)的争论两派。

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差不多就是长江流域包括以南种的全是稻米,关中和中原、北地有条件就绝对会种小麦。

也就是绝对兴盛的年代才有那样的讲究了,要是战乱或者穷苦年代,草根、树皮什么的是小意思,饿极了连土(观音土)都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