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哲踟躇是什么?是明知道山民没有杀官,而后再杀无辜之人,那么会稽郡的一系列事情分明就是张耳在律法框架内的官逼民反。他不能也无法超越律法的框架,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处置张耳,不但不能处置还要奖赏,瞬间内心里就有些迷惘了。

不但是李斯认为不能放纵民众,帝国百分之九十点九的官员都会认为对待民众应当强力统治,他们的想法是民众无知,身为统治者就该来规划和制定民众的生活规律。

吕哲很无奈,他无比清楚华夏历史就是这么走下去的,以前是官员决定民众的命运,以后还会是官员决定民众的命运,直至天朝时代依然是官员决定民众的命运。

其实换个说法吧,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不是官员在决定民众的命运呢?但是总要有一条渠道让民众的声音能够“上达天听”,有效地将自己的回馈到统治者那边。

“我们的律法有漏洞。”吕哲摸了一下自己的额头,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李斯,说道:“不但是律法,甚至是行政体系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李斯听得脑袋“嗡嗡嗡”作响,他很想欢呼,一切只因为皇帝对他说的那些话。

任何一套律法都会存在漏洞,甚至是律法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条文,这种事情哪怕是到了现代依然没有避免。

说到行政体系,吕哲以前是直接用秦国的三公九卿制度,后面因为地盘一再扩大,三公九卿制度有那么点难以支撑越来越大的政治体系,特别是一些前所未有的部门被设立起来,每一个部门总是需要至少一名主官和相应的官员、文员,但是三公九卿制度里的官衔也就是那么多,怎么办呢?

吕哲的应对手段是新命名一些官职,然后再弄出一套似是而非的九品中正制度出来,导致的现象是三公九卿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度同时存在。

帝国不但是三公九卿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同时存在,甚至是两套制度有一些部门其实有些重合。战争状态下一切以征战为优先,隐藏起来的忧患被不断的征战给掩盖了下去,吕哲已经事先向大臣述说过一点,一旦草原的威胁解除帝国就将会迎来一段时期的和平,尽管不是绝对的和平,可是十万众以上规模的战争将会停止,帝国即将要展开文治,一众地方官就开始按捺不住了。

吕哲所说的“文治”绝不是压制军方助长文臣上仰,是对帝国腹地的一连串变革,即所谓的农业与工业重新规划,一众地方官对国内大治早就望眼欲穿。他们之前也是在治理和建设地方,可是皇帝的注意力不在这里,中枢的注意力也是被牵扯到对外征战,治理地方的大小功劳因为舆论都是在征战上面无法造成舆论上的影响,虽然是依然有酬勤的功劳,但是能够得到更大的影响才是文臣所期盼的。

历史上李斯力主执行中央集权制度,那是将所有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等于是将民间执行的“家主政治”套在“国家制度”上面。这样的主张等于什么?等于是成了“家国天下”,也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变异版。

在春秋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解读是:天底下的土地都归于统治者治理,治理地方的大小领主亦是统治者的臣工。

春秋时代是一个封建的时代,讲的是“你的就是你的,我的才是我的;你的臣子是你的臣子,你是我的臣子”,因为是封地领主制会牵扯到“财产自主权”的意识,但是经由中央集权制度那么一搞就变成了“你的不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你是我的臣子,你的臣子也是我的臣子”,等于是天下第一人(皇帝)拥有了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封建时代的财产自主权也消失了。

中央集权制度带来的是什么?就是所有人都盯在“天下第一人”的宝座,因为只要坐上了那个宝座就能对天下苍生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结果就是人人都期盼着能够天下一统,来个“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可怕循环。

吕哲希望掌握绝对权力吗?是个人都有权力欲望,只是懂不懂得控制罢了。他一直都在极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很多时候是将暴虐抒发到对外上面,心情顺畅了才能好一些地对待治理下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