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防霸上的时候,粮仓和兵器库其实已经空了。”共尉介绍说:“当时偌大营盘只有不足三千的老弱,各处营房和设施缺失维护,煞是显得凄凉。”

共尉在秦地待的时间不算短了,他用“凄凉”这个词显然不是单指霸上,是涵盖了整个秦地。

天下大乱之前,秦军大肆在长城集结兵力,尤其是以北地郡和上郡的军队集结得最多。三川郡那边也有秦军集结,为的是作为南征军团的第二梯队进入岭南作战,恰是有先期的集结,后面中原军团的建立也才那么顺利。

天下大乱之后,成立不久的北征军团(长城军团)被抽调部分,由王贲率领在赵地进行征战,南征军团的第二梯队也从三川郡向上党郡等地展开攻势。因为需要防备匈奴和防备吕哲,秦腹地的军队不是被抽调北上就是南下,腹地怎么可能不空虚?

统一之战时期,秦国动辄进行五征,屡次都是征集庞大的人力用于军事征战。所谓“五征”既是官宦子、良家子、刑徒、商贩、赘婿,腹地留下的皆是老弱妇孺。

到了后面需要四处平叛,整个秦地能够被征召的人实际上已经被抽空了,因为连续征发徭役和服兵役,直接导致的就是因为主要劳动力的缺失致使生产力急速下降。这种现象又引起了另一层的恐慌,也是秦人没有得到战争红利甚至比之前更加困苦,让秦人对赵氏赢姓的统治失望。

原版的历史上,刘邦进入秦地没有遭遇太大的反抗,秦人不但不抵抗刘邦军队的入侵,反而是一种欢迎的态度,估计是认为头顶上随便换一个统治者都比原来的好。

吕哲的这个历史版本,当时吕哲已经有先期部队为了帮助秦国抵御匈奴的南侵进入秦地,南边也是不断调动粮食进入秦地,过程中其实已经在收拾秦地的民心,直接的效应就是扶苏接位之后秦人根本不想与吕哲的军队作战,秦中枢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是接受和平方式的吞并。

“我们吞并了十万秦军,中原军团在赵地总共的损失也超过八万,再有匈奴南侵之后损失了四万,一下子没了二十多万,秦地又再进行了三次大征兵,可是征来的部队并没有送来霸上或是蓝田,是立刻投入到各处战场。”共尉现在是镇西将军和西北都尉嘛,自然是要了解之前都发生了什么。他说道:“加上统一之战的损失,另有一再动荡出现的逃兵役、逃劳役,秦地的青壮其实差不多已经空了。”

出巡队伍从函谷关进入秦地,一路走来确实是能够看到各处的荒凉,比之历经过大乱的南阳郡和三川郡更显不堪。

吕哲感叹了一句:“是啊,各处乡村极少能看到青壮和小伙子。”

帝国军队现在有三百余万在役士兵,其中原秦卒就占到了五十余万,那是原长城军团和中原军团的士卒,他们后面经过改编成了帝国国防军,不少是进入草原,也有被调派到辽东。

吕哲细想了一下,说道:“明后年军中会有五十万退役的士卒,可以优先让秦地户籍的士卒退役。”

“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共尉急忙解释:“以臣的了解,他们倒是很希望自己的子弟继续在军中服役。不用特地挑选秦地户籍安排退役复员。”

愣了一下,吕哲笑了。

在帝国服役不是无偿,平时有军饷,战时有津贴,战场缴获还能留下四成,比之秦人早已经习惯的“耕战奖励之策”还要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