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降到最低的秦国,以前是还拥有陇西地,是用陇西的牧畜资源向汉国进行平等的物资交易,随着秦国失去陇西郡的牧畜资源,交易已经演变成一种秦国向汉国借贷物资的现状。其实也正是这种形式在逼迫扶苏同意合并,毕竟秦国真的是拿不出东西来还债,只有两国合并压在秦国头上的债务才能消掉。

吕哲知道张良说得有些道理,可是很多东西张良是在夸大事实。

秦国或许还在合并问题上徘徊不定,但是若说秦国对汉国转变为交战状态绝对是危言耸听。秦国目前的战争潜力除了三十余万的百战之师还有什么?国家连三十余万的军队都养不起,一旦汉国这边断绝物资输送,三十余万秦军随时都会自行崩溃,难道秦国的掌权者都是傻子,看不出来?

“王上,情报显示蒙毅确实一直力主排斥合并。”站在一侧的燕彼似乎是在进行某种补刀?

蒙毅做的肆无忌惮,压根就不是私下进行的隐晦,这点也是吕哲最为疑惑的讶异之一。按照道理来说,若是蒙毅真的铁了心要与汉国敌对,不应该做的这么明显,实在是有负内谋的称呼。吕哲有做过推论,蒙毅应该是在用这样的态度向汉国表示点什么,或许是在展现自己的影响力或是价值什么的?

蒙氏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在秦国站稳脚跟,于蒙氏兄弟这一代走进了秦国核心,更是在秦国北疆经营出不俗的势力。在匈奴入侵之前,秦国的北地郡和上郡算是蒙氏的势力范围,经由匈奴南侵之后也是因为蒙氏秦国才又能迅速地重新掌控北地郡和上郡,很能说明蒙氏在秦中枢的话语权该是膨胀到什么地步。

张良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他被陷入某种思考的吕哲给阻止了。

燕彼看了看陷入思考的吕哲,然后对着视线转过来的张良很善意地笑了笑。

灭亡了一次又再次复国的列国与秦国从根本意义上是两种不同的状况,赵、魏、韩、齐、燕、楚在当初灭亡的过程中已经丧失对民间的控制,哪怕是重新复立也没有真正地掌握过民心。随后的一系列国家政策上更是没有造福过黔首,除了索取还是索取,在索取之后又没有能够复兴,随着吕哲的崛起和出兵,又因为吕哲的治理政策很快就被黔首舍弃。

所谓不同可以有很多解释,但是有一点非常的明确,那就是秦国至少没有经历过亡国,哪怕是秦人对统治阶层再怎么失望,顶多也就是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并不像赵、魏、韩、齐、燕、楚的王室已经完全用光了历代王室遗留下来的福祉。

毫无疑问的说,只要是给予足够的时间,扶苏领导下的秦中枢又国策选择得当,秦国完全有可能再次复兴,这一点其实不管是吕哲还是汉国核心的大臣都清楚。

燕彼是汉王室的内臣,任何能够阻碍到吕汉统治和发展的人或国家都是天然敌人,燕彼仇视秦国更是有其理由,张良表现出来的敌视就有点说道的地方了。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话是出自张良身上,能够被这么称赞的一位智者为什么要明明白白地表现出对蒙氏的敌视?是的,张良就是单纯地表现出对蒙氏家族的敌视,没有将整个秦国包括进去,他为什么要这样?

吕哲当然知道张良是汉初三杰,他现在就是在回忆张良在原有的历史上都有干了些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成就。

那么张良在原有的历史版本中都做了一些什么?似乎是在秦帝国崩溃之初,张良一直是奔走在复兴韩国的道路上,一直是到韩国复立之后,刘邦也不知道是用了什么手段取悦了张良,然后刘邦又征得了韩王成的同意,让韩王成将张良转赠给了刘邦,此后张良才成为刘邦帐下重要的谋士。

要是按照历史记载,张良成为刘邦的谋士之后,在起初也没有什么闪光点,仅有的闪光点就是建议刘邦与项羽建好交情,张良又利用与项伯的私人友情牵桥搭线,还真的让刘邦与项羽成了结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