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楚和吴芮会作为季布的左右副手,三个满员一线军团再加上接近三十万的地方戍卫部队,哪怕是有出现反复也有足够的兵力镇压。”吕哲似乎是看出了司马欣的担忧,最后又补充了一句。

司马欣除了点头还能有什么额外的动作?桓楚和吴芮是沉寂之后重新被重用,与之季布没有太多的接触,吕哲那样的人事安排其实是起到一种平衡作用。

吴芮有多少带兵经验司马欣不清楚,但是司马欣多少知道吴芮有过治理一郡兵事和行政的经历,似乎吴芮还干得相当不错?

桓楚本来是楚国的将领,一度也差点占据整个庐江郡,可惜的是桓楚的运气实在糟糕,在项梁率军入侵下桓楚麾下的军队在交战中丧尽,失去了军队的桓楚在其后投奔了吕哲,近几年来并不活跃。现在吕哲重新重用,相信桓楚会明白这是一个崭新的机会,必然是更加努力。

“谁出任总军法官和总典校?”司马欣现在还是太尉嘛,自然是要为中枢考虑。

军队中的总军法官是维持军队法纪的最高军官,其实也是作为监视将领的角色,另一个监军是总典校。

吕哲并没有给出答案,反而是问:“太尉有人选推荐?”

司马欣不是不敢推荐,只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一时间倒是愣住了。

不要用惯性的思维来理解吕哲统治下的国家,只有那种除开皇帝所有都为奴隶的制度下,身为臣子才没有对国家的未来拥有建议权或策略权,同时“奴隶制度”下的臣子对国家不存在义务和责任。

没有义务和责任的情况下,任何人的第一要务是取悦“奴隶头子”,他们只要能够取悦“奴隶头子”就能获得想要的一切,哪会去思考国家的稳定,又怎么会去关心国家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现状。一切只因为他们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都是“奴隶头子”一言而决,那么也就只有“奴隶头子”对国家拥有义务和责任,其余人就不是那么在乎国家利益是否遭受损害,甚至觉得更换统治者不过是换了一个新的取悦对象罢了。

汉国走的是“共治制度”,那么也就意味着不是“一家天下”,国家不但是吕哲的,也是这个国家所有人的。君王对国家拥有义务和责任,领主们和臣工们也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通俗点就是“君王为董事长,贵族领主是大股东,官员是小股东,人民是持股者”,这样一来国家的利益一旦遭受损失,那么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到损害,在这种制度下保证国家的利益既是保护自己的利益。

当然了,没有什么制度是完美无缺,制定制度的是人,对于制度的执行者也是人,破坏制度也必将是人,所以……

对于制度的思考吕哲一直在进行,但是现在最为重要的是拟定人选。他见司马欣发愣,沉默一小会之后问:“李左车担任总军法官,武梁担任总典校,是否可行?”

司马欣似乎是在脑海中思量,过了一小会才应声:“臣觉得合适,不过还需要听取其他同僚的意见。”

话说到这里,他们距离迎接人群已经不远,耳边传来的是阵阵欢呼声,成队列排排站着的文武百官也已经身躯向前倾斜成持礼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