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显然,失去塞外几个军团并不至于让汉王哲劳筋伤骨,汉王哲麾下还有至少一百八十万大军,汉国的强大不是因为几个个别的军团存在,是其制度上的优越,消失了几个军团,汉王哲必然会重新建立几个军团,那也是治下人口的优势。另外,致使瘟疫蔓延是会让各地重新变得混乱,使得情势一再失去控制,瘟疫或许是会蔓延到南方,但是不会蔓延到秦地?”
“什么都不做,是要不抵抗就接受汉王哲安排好的命运?!”
这是一场蒙毅和李斯的对话,旁听的人不多,但都是能够左右秦国决策的人物,间接也能决定秦国未来的命运。
蒙毅自然是那个表达出强烈反击欲望的人,李斯则是那个表现得理智却显得软弱的人。
蒙氏家族在秦国经营了四代人,好不容易到了这一代才成为秦国最为显赫的权贵,他们原以为扶苏登基之后蒙氏会迎来更为辉煌的时代,可是天下局势的变动却使得一切都变成了泡影。
“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现在我们很难做到什么,不理智的行为甚至可能要局势变得更坏。”
扶苏的脸色满是忧虑,其余如王绾、隗林、内史腾、冯去疾的脸色也好不到哪去,不过却有一种麻木的神态。
秦国辉煌过,最为辉煌的时刻是掌握整个天下,可惜的是因为先天底蕴的不足,也是春秋战国时代遗留下太多的仇恨,稍微有一点情势板荡秦国就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
大秦中枢进行过非常多次的探讨,认识到造成如今局面并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是很多事情的累积造成的恶果。他们对情势进行过推演,无数次的推演结果都表明哪怕没有吕哲的崛起也必然有其它事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一点什么,大秦除开本土能够保证安定之外,从六国那里侵占的土地必然是会失去控制权。
六国虽然亡了,但是对大秦有仇恨心态的人并没有死绝,在这么一种现状下大秦其实是该进行国策的调整,用至少三十年的事情来保证“天下无事”,偏偏那是大秦无法办到的事情。
以现实情况而言,无论是南征还是北征都是出于实际需要,毕竟南方的百越一直在向北蚕食和袭扰,北方的河曲干脆则是被匈奴纠结一些草原部落实施占领,是现状迫使大秦必须出兵征讨。
针对国策的改变很困难,依法治国从秦孝公时代变革开始,经历了几代君王的坚持,法制已经深入到秦国的方方面面,因此秦国可以说是“法家天下”,依法治国是秦国的根基,不容轻易改动。
国策的改变难以进行,那么在统治六国旧地上必然是存在矛盾,六国与秦国的社会环境、思想、理念等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严酷的法制之下六国人短期内不适应是很正常的。
扶苏曾经劝过始皇帝,对于亡了国家的六国黔首应该给予一段缓冲期,可以将秦地与六国旧地的治理方式暂时分割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