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想要确保统治的稳固最重要的就是让黔首们不饿肚子,那么水利的建设就绝对不能马虎。但是有些县是山地居多,可供耕作的田地少,那么开发山林就成了致富的来源,因此商业也被纳入议题之中。

道路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没有“想要富先修路”的名词,可是谁也不会小看道路的重要性。吕哲这一集团已经废弃了徭役,顶替徭役的是每个季度的义务兵制度,想要建设工程采用的是有偿招工模式。

县官们发现吕哲不但在水利上要大加建设,连带道路也要在各县展开,他们心里立刻就乐开了花。会这样其实比较简单,官府下发任务,黔首到官府领取任务在差不多两年内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有了那么多的“国家工程”,他们治理的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不怕没活让黔首干了,而有活干就代表有收入,黔首有了收入就没空去惹事生非,水利和道路的建设本来就是一项政绩,再有黔首安定,那么考核得个“优”字的几率也变高了不是?

第0501章 胜利、成功、伟大的大会?(下)

吕哲这一集团有钱,如果非要再加上几个字,那就是相当有钱。

华夏大地的矿产分布吕哲并不是太清楚,不过一般多山地带也就是矿产相应伴生的区域,南方最不缺少的就是山地。

也不知道是不是年代太过“久远”还是怎么回事,吕哲所占领的区域矿产估计是还没有遭遇“祸害”,他全力对领地内进行勘探,发现的矿脉以百处算,其中铜矿并不在少数,其余的铁矿更是多到令人惊讶。

铜矿多,出产的铜也就多,吕哲抛开不自制钱币的顾虑,又有合格炼铁技术的产生,关于军事上对铜需求量降低,以储存了那么多的铜锭基础,发了狠的造钱肯定是要“钱山钱海”来形容,怎么可能缺钱?

不缺钱,吕哲的“法宝”就能一直运用下去,那么启动“国家工程”非但不是一种拖累反而对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间的经济也在众多的“国家工程”之下得到刺激。

难道不是吗?有工钱拿,有了钱总是要花掉吧!钱币的流通就造成了刺激消费,那么对产品的需求量肯定是巨量,因此又致使商家(工厂)加大生产量来提供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有需要就有提供”的循环。

经济上的事情太过复杂,想要解释清楚不是三言两语,不过经济的循环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笼统的解说,那就是当需要被增加的时候,哪怕不用什么行政指令或者行政辅助,在利益的驱动下社会就会自行得到演变,小作坊会在需要增加产能的刺激下成为大工厂。

吕哲有钱,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但是不管是县级还是郡级的官员,他们从来就不担心中央的财政会崩溃,他们乐意中枢启动更多对地方有益的国家支付工资的工程,黔首有钱之后购买商品,商家需要对官府进行缴税,为中枢提供收来的税金,也是政绩的一部分嘛。

水利和道路的事情不复杂,吕哲甚至就不用太多的言语来强调,只是了“例行公事”一般的提一提执政萧何会以公文的形式来下达通知,各地因为地形不一样,中枢支付的工钱也会不一样,到了这里吕哲的交代就算完事。接下来,哪个县能获得多少资金,水利和道路该是怎么个修法,各县需要写个条例出来,和执政府去商议也就是了。

让各县自行考察和书写公文上递中枢也不是一个新奇的事情,历来就有这样的行政条例和习惯,只不过吕哲这一次是想观察一下各县官的能力,渴望从中挖掘出行政的人才,因此才会由吕哲亲自强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