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绕,不过那些都是秦国用人不拘一格的典例,尉缭恰恰也是续商鞅、公孙衍、张仪之后为秦效力然后把自己母国给玩没了的魏人之一,所以有那么一个不知道该笑该是哭的话,魏国是亡在了历代魏王和出身魏国的名士手里。
尉缭是兵家,著有《尉缭子》这部军事巨作,说他是嬴政麾下统帅大军团次数最多,不是说尉缭有多么能征善战灭了多少国,而是说当代的秦军操练皆是出于这位军事大家之手,秦能横扫六国有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但是军队在秦王政这一代可以说是最强的,这依靠的是尉缭的治军有度。
王翦不用多说了吧?始皇帝亲政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军方人物,亦是所谓的老秦人中威望最高的将军之一。他当初会成为将军原是吕不韦提拔,可是被提拔起来之后第一个倒戈清算吕不韦的人也是他。因为有临危拥立之功,王翦一度要被封侯,可是他认为那样成为侯爵并不光彩,因此拒绝了侯位而领大将军衔,历经灭掉诸国的几场大战最后也没有再获封侯爵,倒是其子王贲因为俘虏了举国投降的齐王建获封通武侯。
哦,有一个小提示,人家齐国的齐王建都举国投降了,王贲俘虏一个投降了的齐王能叫俘虏吗?所以这个功劳是不足以封侯的。王贲之所以封侯有几个因素,战功反而是其次,最重要的因素是王翦急流勇退,为秦庭那些履历功劳但是老迈的将军们开了一个好头,使得嬴政麾下的军方人物能够换代更新立下功劳;其二嘛……是王贲娶了王室的公主,这个原因也是封侯的因素之一。
李信?不知道是谁没关系,听说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吧?李广是李信的孙子。这位夸口二十万能灭楚,结果被项燕率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的将军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堪。
哦,李信之祖名曰李宗,为魏国大夫,至李信历十代,均为大臣或将领。祖父李崇,为秦国陇西太守,封南郑公;父亲李瑶为秦国南郡太守,封狄道侯。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
看,魏人灭魏,绝对没有胡说八道。
李信在秦灭燕的时候立下过奇功,年轻的时候更是所谓的少壮派军中人物,在被项燕击败之前一直是嬴政的亲信将领之一,先后参与了灭魏、灭赵、灭燕。
一个无能的人物哪怕嬴政再怎么信任都没有可能在军中立足,更加不可能屡次率领大军团作战,只是遇上了一个拿出身家性命的项燕,结果大意之下败了。
王翦归隐之后李信也辞官归隐,因为攻楚之战战败,儿子也没能拿到一官半职,结果新朝建立的时候虽然还是将门世家,但是朝中没人,李广就彻底的难封了。
桓齮总算不是魏人出身了,不过这位将军领军的经历很惊奇,听闻是因为出身楚人,当时嬴政的奶奶也是楚人,就因为这个入了太后的眼,成了一名在军中一没根基二没人脉的将军。
嬴政对桓齮并不待见,会命其领军基本是出于孝道,可是桓齮倒也还算争其,先后领军攻赵,在成蛟兵变秦国上下不安的时候攻取了平阳、武城两城,为减轻秦国内部动荡立下了擦边球的功劳。
成蛟是谁?是嬴政的兄弟,亦是当时秦国所谓的楚派,与熊氏、芈姓等等当时在秦庭的一帮人是太后的“家里人”。
成蛟兵变是出于楚派的馊主意,为的就是阻止秦国攻伐楚国,结果好好的一出戏桓齮跳出来架梁子,戏就没法再唱了。
桓齮不得嬴政待见,又被太后等楚派视为叛徒,下场可想而知,以至于领了一次大军团是在战场上胜了几次,最后却是因为种种原因败亡。
“那个,主上所说欣都知道。可是……”那些人发光发热的时候司马欣才是一个小官,吕哲问司马欣知不知道如尉缭、李信辞官之后去了哪,司马欣能知道才有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