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军之中甲胄非常罕见,徐志自然是选弓箭手。

一阵“呜呜呜——”的号角声中,先期过河的部队接到指令开始准备作战,二千弓箭手从浮桥快步渡河,而那些藤甲兵解开藤甲作为浮力还真的很顺利的渡水。

河岸并不适合作为战场,义兼过河之后查看了一下地形,将部队带到距离浮桥约一里外的空地,徐志则是留下来监督辅兵搭建新的浮桥。

算上昨晚过河的三千辅兵和刚才过去的跳荡兵,南岸的部队已经有六千人,义兼正是带着这六千人打算先与来敌接战,而后让后面过河的藤甲兵和弓箭手迂回包抄全歼杀来的一万叛军。

衡山郡地形其实与南郡差不多,基本都是多山多林的地势,甚至郡内有一道长达两百余里的山脉。

在这种地形之下,想要远远地看见敌军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敌军的动向需要靠斥候接力形式地汇报。

义兼就听着斥候回报“敌军接近十里、九里、八里……”的往下减,等到斥候回报敌军还剩五里竟然掉头时,做好备战的义兼直接跳脚。

两地相隔着一座矮山,想来是敌军在高地看见秦军已经列队待战退缩了?

后面过河的徐志听到邾县叛军掉头在跑,说道:“我的本部已经渡河,不若追上去掩杀一阵?”

义兼看了看地形图,过了那一座矮山是相对平整的地带,点头:“也好。”说着对旁边的传令兵下令:“命上宪率领本部登山。”虽说敌军撤退,但是必要的防御还是要部署,毕竟后面可还有相应的攻城器械还没渡河。

上宪是藤甲兵的一名军侯,他以前不过是一名百将,在与桂越、瓯越、闽越作战中立功被提拔为军侯。

不过话说回来,三千五百战兵中只要是没死的人,现在最差也是百将,也正是有这些人作为骨干,南郡的军队有了骨架才搭建得那么迅速。

五百骑兵在徐志的率领下直接追上去,他们绕过范围不大的矮山看见的是一支没有任何队形可言,在向邾县撤退的敌军。

先前徐志还担心那是叛军在故布疑阵,绕过矮山时才显得有些小心,现在已经是平原的地形看见前方六里外乱糟糟的敌军没有前军、中军、后军只是围在一起,刹那间心里的轻蔑到了一种程度。

军队之所以分为前军、中军、后军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部队需要展开分出层次。在攻击时前军为先锋,中军和后军很多时候是作为预备队的存在,可以按照战况调动兵力投入需要的位置。在撤退时,后军的作用在于遇袭时可以暂时挡住敌军,使其它部队有反应的时间。

“冲上去。”徐志拔出腰间的长剑,指着前方没有任何层次可言的敌军,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