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页

偏偏越是这种人,越是知道的挺多,爱贪小便宜,而且是个话唠。

在郭业三言两语的蛊惑下,在加上郭业从袖子里掏了一小锭金子。

老秀才竟然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讲起了郭业想知道的一切。

特别是关于安州刺史赵飞轩此人,从老秀才身上,他掏到了相当有价值的信息。

……

其实说起赵飞轩这个名字,当年在长安城还是轰动一时的,特别是天下寒门学子读书人,更是对这赵飞轩知之甚深。

因为赵飞轩在武德六年,也就是李二陛下他爹李渊在位的第六个年头,乃是科举的二甲进士头名。

什么叫二甲进士头名?

一甲共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而一甲三人之后,便是二甲,这二甲头名仅仅屈居状元,榜眼,探花之后的第四名。

这个名次就是二甲头名,也有其专门的称呼——传胪。

偏偏在武德六年,那一甲前三名不是世家子弟,便是官宦二代,而这个二甲头名的赵飞轩却是出自的一个山东境内的寒门士子。

要知道,历年来的科场考试之中,基本上都是由勋戚子弟,世家子弟,官宦二代包揽了进士一甲二甲这两榜的名次。

这么多年下来,这貌似已经形成了科考之中的潜规则,进士帮当之上的铁律。

可偏偏当年就是这个寒门学子赵飞轩,因为才高八斗,写得一手花团锦簇的锦绣文章,策论问答更是博得当年主考官,当今礼部尚书李纲的惊赞与青睐。

李纲爱惜其人才了得,以至于赵飞轩这个寒门学子的代表人物竟然蟾宫折挂,像一匹黑马一般杀进了二甲,抢到了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