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泰辰有此一说,杨猛也能理解,云南接连两年灾荒,粮食可是个金贵的玩意儿,这下粮食虽然多了,可对于粮食的重视,很多人是不能接受这个说法的。
“还有,大清的粮食,咱们以后也不收了,潘老爷在广州开了一条路子,用云烟换粮食,大米、玉米、大豆,就是以后的主要粮源,这个比例你要和广州的潘老爷筹划好!
这样一来,湖广等地的粮食,也就有了别的去处,能为咱们的谋划,多争取一些时间。”
粮食就是叛乱的根源,对于英法米,杨猛用的是粮食战略,这无疑会让英法加大对殖民地的掠夺,让米利坚大量种植的棉花,走向萎缩,这对列强来说是个毒计。
但是大清也是缺粮的,这个缺粮并不是说大面上缺粮,大清本就是个农业大国,合理分配一下,谁也能凑活吃饱饭。
但不能合理分配,再加上云南大批量购粮,对种地的老百姓来说,这就是个灾难,持续几年,就会引发大乱子。
云南不缺钱,持续的购粮,只会让粮价连续上涨,银荒加上粮价上涨,这两样合在一起,就是引发民乱的源头。
不造反饿死,造反被杀头,在这两样选择之间,千百年来,饥饿的老百姓,大多会选择后者,减缓民乱,也是杨猛需要的,云南缺少的时间太多,三五年太少,十几年也太少,现在这个时候,杨猛也只能尽量的争取时间。
“哦……我明白了,还是三爷想的深远,我只道粮食金贵,却没想到这粮食里面还蕴含着偌大的玄机。”
丁泰辰一边细细的记录,一边感慨着,自家的三爷厉害啊!
“记住!一个国家的根本就是粮食和金银,军队只是保护国家的一个手段,钱粮上的问题,才是涉及国本的东西。有了粮食百姓安稳,没了粮食各地暴乱!
金银是买卖的基础,以货易货只是民间的行为,而大宗商品的交易,都是以金银为基础的,列强掠夺大清的白银,如今其危害就显现出来了。
银荒,不仅让朝廷的财政困难,而且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无论是以钱代银还是以银代钱,没有充足的金银储备,这些都是画饼,看看大清的鬼样子,咱们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丁泰辰也是自己的左膀右臂,通洋务懂大局亲杨家,这是杨家绝对的铁杆,许多东西,杨猛都在慢慢的教给丁泰辰。
第三百零四章 硕果累累(二)
“哦……”